金秋,正值蟹肥稻美时。在南京市高淳区,万亩蟹塘成网、农田水渠相通,共塑一幅生机勃勃、山清水秀的农业发展画卷。
作为江苏省唯一入选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的行政区,高淳乘着“农综改”的东风,“互联网+”螃蟹养殖基地建成,成蟹育肥期不断冲刺发力;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对水稻生产进行在线监控与科学管理......农业新技术的接连落地,正是高淳不断推动产业旺起来、农民富起来、乡村美起来的生动缩影。
产业链创新构建 打通螃蟹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9月下旬,伴随着一年一度的固城湖螃蟹节的开幕,作为当地“金名片”的螃蟹也迎来了大规模上市。在今年高温影响螃蟹成活率的情况下,高淳如何克服养殖难题?重点在推动螃蟹养殖的“高淳模式”形成,让科技为螃蟹全产业链插上智慧翅膀。
来到高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棋盘格式的清澈蟹塘映入眼帘,这里是螃蟹们生长的家园。所谓“好水出好蟹”,在湿地净化工程处理下,螃蟹们得以住进标准化的“养殖家园”,喝着进排分离的“纯净水”,在良好生态环境中与螺蛳、水草作伴。同时,园区也不断推动智慧水产数据中心与物联网监控系统建设,可在线实现水质环境参数采集、远程增氧、智能投喂,真正实现“足不出户、远程操控”,帮助蟹农减负增收。
此外,高淳区还以产业化、市场化为导向,建成智慧水产数据中心及物联网监控系统,将包含养殖户、经营户、采购商、消费者等13个角色与9大业务场景结合起来,互联互通,共同打造数字化批发交易市场。据悉,2021年高淳区已成功入选全国首批螃蟹全产业链典型县,构建形成了一条产值35亿元、跨20余行业、惠及10多万农民的近百亿规模“螃蟹全产业链”。
粮食增质增量 激发水稻智慧发展“新动力”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9月,正处于灌浆期的水稻在田间摇曳。作为决定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时期,高淳区深入探索实施“数字农业”工程,持续助力秋季水稻稳产增收。
走进高淳区东坝街道和睦涧村稻米文化和数字乡村服务中心,数字大屏正展示着田间地头的实时场景:搭载环境传感器,该平台能对土地的墒情、虫情、苗情数据实时监测;农民轻点手机屏幕,便可操作稻田中的水泵开机灌水;VR体验机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机械插秧、水稻施肥、机械收割......各类新奇又有趣的农业操作依托数字化技术轻松实现。
有机水稻不能使用药剂,在病虫害高发期,如何防病去虫?高淳坚持绿色化发展,引进水稻机插覆膜技术。在水田浸泡2月后,这款全生物降解地膜将会自动分解,不仅能够无副作用解决病虫害的“心头大患”,还能节省下一大笔人工除草费用,实现水稻种植低污染、高效益发展。据悉,今年高淳区绿色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将达12.52万亩。
农民增收致富 加速跑出数字乡村“幸福路”
除聚焦特色抓产业外,高淳还大力推进农旅融合,配合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农民共享发展收益,高淳漆桥街道双游村正是其中典型。2020年,双游村抓住电商经济发展风口,积极利用起1700亩村庄老庄山的闲置土地,建起“双游村农民创业园”,将高效化养殖、机械化种植与休闲化观光集于一体。据了解,今年底,农民创业园全年总产值可突破1亿元,可为村民提供就近岗位65个,带动周边300多户从事相关工作。
从原来的农村空心化,到现在众多年轻人返乡创业,高淳带动众多“新农人”致富,同时加快培育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高素质队伍,对农户进行科技培训指导、积极推广“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生产模式,着力提升“三农”工作专项。2022上半年,高淳全区生产总值达263.93亿元,全区农林牧渔增长6.2%,农村居民收入增长5.2%。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慢城”高淳正加速推动数字乡村发展“新蓝图”,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农”发展路径,绘就了一幅农民安居乐业、全域山村水秀的乡村振兴壮美图景。(饶雨桐 张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