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芜湖市繁昌经济开发区西街回族村,041县道旁的一排房屋错落有致、焕然一新,统一风格、统一招牌的民俗文化广场上,一尊铜牛雕像,让人眼前格外一亮。
然而,过去西街回族村一直戴着“三无村”的帽子:没有自己的山、没有自己的水,也没有自己的资金,2018年村集体收入只有300元。
用西街村党支部书记章社军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典型的空壳村。
西街回族村有多小?总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总人口不足800人,是芜湖市唯一的少数民族村。长期以来,村民的主导产业除了种植,就是畜牧,但多以牛羊肉熟食加工为主。
2019年,村里开始发展集体经济,通过资源整合,围绕畜牧业加工和物业代管,短短两年时间,把村集体收入硬是从300块钱涨到了2021年的100万元。
逆袭,这才仅仅是开始。
今年5月6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模式让村集体经济继续看涨又有了“主心骨”。芜湖市西街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后,盘活了闲散土地,拆除了废弃房屋,抱团发展起了特色产业。
“原来这一片堆满了垃圾,夏天路过都绕着走。建起民俗文化广场之后,和过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用改头换面来形容一点不为过。”章社军介绍。
鲍飞飞是西街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副理事长,具体负责合作社的日常运营和管理,他说:“我们考虑到合作社的运营目标不光是为了强村,更重要的还在于富民,就是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由村党支部带着大家一起干、一起闯,形成规模化经营。”
要知道,当地产的“横山牛肉”早已名声在外,市场上供不应求,要想让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扩大规模正当其时。
说话间,鲍飞飞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全村有肉牛养殖户9户,熟食零散加工20多户,一年下来,全村肉牛屠宰量在4000头左右,平均到每一户,加工量为25吨。全年熟食加工产值超3000万元。”
“看似很多,但是富的就那几户,合作社建立起来之后,为的就是共同富裕,让村集体和村民的日子红红火火。”话锋一转,鲍飞飞把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初衷道得明明白白。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过去,村民都是以家庭作坊形式零散加工牛肉熟食,品牌效应和规模经营尚未形成,尽管味道好卫生也不赖,但是没有质量体系认证。在鲍飞飞看来,这是产业发展的短板。
合作社成立之后,通过打造标准化的生产车间,引进能人,让专业人干专业事,从生产、加工、包装,到嫁接企业销售,提高产品性价比和附加值。最为关键的是,合作社可以带领村民抱团发展,统一对外接订单、搞营销,走品牌化路子,把好产品卖上好价钱。
目前,虽然合作社成立还不到半年,但村集体经济继续壮大的路子已经铺就:发挥牛羊肉加工传统,沿街开办民族特色饭店;基于牛肉精深加工优势,打造清真食品产销基地;引入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打通线上销售渠道……
“我们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动员更多的党员、群众加入,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壮大集体经济,鼓起村民腰包,力争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看到村里的变化,身为繁昌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组组长的朱继泉由衷感慨。
置身广场,站在铜牛雕塑旁,他的一番话,赋予了这尊铜雕新的内涵,“希望村里发展的特色产业能和这头牛一样,翘起尾巴蹬直腿,一路朝天哞哞叫。”(汪瑞华 陈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