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成果涌现,园区几乎每天都有一家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司成立;头部颈部企业层出不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302家增加到2000家,上市企业从14家增加到34家;新兴产业枝繁叶茂,“中国声谷·量子中心”享誉全国;现代化科技新城日新月异,形成环王咀湖等多个产城融合城市生活圈……
十年来,合肥高新区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立区宗旨,积极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在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连续八年稳居前十。
如今,合肥高新区已经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核心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和“科大硅谷”核心区,被称为“合肥版中关村”。
1.1%的土地,11%的GDP
2022年9月28日,小林日用品有限公司在合肥高新区举办了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奠基仪式,这是日本小林制药株式会社与合肥高新区“联姻”十年结出的又一成果。“我们是2012年落户合肥高新区的,十年间销售额增长了150%,产量增长了360%,现有生产基地产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所以再次与合肥高新区签约,新增投资约4亿元人民币,预计达产后产能会增加4.1倍。”合肥小林日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湊修司说,这十年,不仅感受到高新区对企业热情的服务,也亲眼见证了高新区的快速发展,以及包括生命健康等在内的新兴产业在高新区发展的迅猛势头,“这也增强了企业增加投资的信心。”
十年来,合肥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迅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337亿元增长到2021年1252.7亿元,年均增长15.7%。规上工业总产值从790亿元增加至2200亿元,年均增长12.1%。税收收入从42.77亿元增长到248.7亿元,年均增长21.5%。据统计,合肥高新区用全市1.1%的土地,实现了全市11%的GDP和19.8%的税收。
全区市场主体从8000家净增到7.6万家,年均增长近30%。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从302家增加到2000家,上市企业从14家增加到34家。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为375件,专利申请授权数连续位居全省第一。
“合肥版中关村”
合肥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人将其称为“合肥版中关村”。
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毫米波芯片、应用于北京冬奥的全色激光显示“雪如意”,再加上“墨子号”量子实验卫星、“质子刀”“嫦娥钢”、原子力显微镜……十年来,合肥高新区重大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战略科技力量也显著增强,量子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大高新校区一期建成投用,深空探测实验室、离子医学中心等重点研发机构落地投用,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的企业共计77家,仅次于北京中关村位居全国第二位。
为了促进成果转化,合肥高新区建立了“引导性股权投资+政府基金+社会资本+风险投资+产业化专项基金”五位一体的多元化创业投融资体系,已聚集股权投资基金210余支,资金规模约2800亿元,全区孵化器面积从不到50万平方米增至550余万平方米。如今,园区几乎每月都会有国家重大专项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发布成果,每周都会有科技型企业发布创新产品,每天都有一家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司设立……
目前,高新区已经集聚合肥人工智能国家战新产业集群企业约1500余家,合肥集成电路国家战新产业集群企业约260家,光伏产业和大健康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另外,高新区还率先布局展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成为全国范围的引领者。
在十年如一日的创新创业中,合肥高新区也形成了“尊重人才、敢于冒险、重视创新、勇闯新途”的创新文化。
打造现代化科技新城
王咀湖,是合肥高新区的核心,这块形似人类大脑的区域,每天都在为高新区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十年来,王咀湖周边逐渐建立起了集政务中心、孵化基地、高新企业、高端研发机构、住宅、文化、教育、医疗、商业配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新城”,让这片区域成为高新区的“最强大脑”,同时也是高层次人才聚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如今,在生态优美的王咀湖周边一公里内,有150万平方米科技孵化载体,25个国家级研发机构,667户高新技术企业,4523家企业,其中有5家上市企业。
王咀湖区是高新区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合肥高新区建设发展局副局长谷小山表示,高新区始终坚持产业创新发展和产城融合发展的发展思路,按照世界领先园区的建设发展目标,逐渐走出了一条全新的 “科技城模式”。未来,高新区将继续依托自身优质的生活、产业、自然、人文环境,秉持“筑境-聚人-营城-兴业”的城市发展逻辑,打造科技城2.0版 “公园里的科技城”。
“今天的合肥高新区,已经是创新力量澎湃激荡、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城市日新月异、百姓宜居宜业的发展热土,吸引着全球创新资源和人才的汇聚。” 合肥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陆平表示。(胡雨松 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