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产业聚集,“皖美”蝶变

  10月8日上午,位于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的中创新航合肥项目生产车间内,随着机械臂的转动,一块块动力电池在新建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继今年6月底比亚迪合肥项目一期投产后,短短数月间,下塘镇又迎来了另一个百亿元项目的投产。

  比亚迪、中创新航等整车、动力电池头部企业的落户,令下塘这个曾以特色烧饼闻名的乡镇,一跃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聚集地,正全力冲刺“千亿强镇”。

  与此同时,在农业领域,下塘镇也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9月24日,长丰县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这里举办。下塘21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超50万元,草莓、烧饼等特色农产品和美食已形成较强品牌效应,去年全镇农民收入增幅11.3%。

  下塘是安徽的缩影。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产业聚集地,十年来,安徽的蝶变令人惊艳。粮食产量稳居全国第4位、每年净调出粮食200亿斤左右,为端稳“中国饭碗”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安徽还生产了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全国每3台冰箱、4台洗衣机、5台空调中有1台是安徽制造。全省制造业、数字经济增加值都已超过1万亿元。

  聚力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省委、省政府围绕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十大新兴产业,加强顶层设计,作出科学部署。按照“主导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路径推进,强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建立由省级领导牵头负责的专班推进机制,逐一编制产业链图谱和“双招双引”路线图,按图索骥,做好强链补链延链文章,形成蓬勃发展态势。去年共签约、开工、投产十大新兴产业项目3493个,总投资2.4万亿元。

  一个个产业地标如日初升。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从沙子到整机”全产业链布局,建成全球首条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汇聚上下游企业近120家。集成电路产业,造就国家首批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400余家,诞生国内首个5G毫米波滤波芯片、全球首款可穿戴领域人工智能芯片。智能语音产业,中国声谷成为全国首个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产业基地,截至去年底已吸引1400余户企业集聚,去年主营业务收入1378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去年产量25.2万辆、居全国第5位,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比亚迪合肥基地、大众安徽新能源整车等一批重大项目,为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增添重要砝码。

  较强的科技创新实力,赋予安徽发展新兴产业的独特优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安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006.1亿元,是2012年的3.6倍,年均增长15.2%;其中,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739.1亿元,是2012年的3.5倍,年均增长15.1%。研发投入强度为2.34%,比2012年提高0.7个百分点。目前,全省已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3个、国家级高新区6家、省级高新区14家、各类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55家。

  “科创+产业”的路子越走越宽,科技创新的势能持续转化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动能。围绕创新链锻造制造业长板,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我省依托技术和产业基础,目前已集聚比亚迪、大众、蔚来、吉利等龙头厂商。围绕产业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去年有8项制造业“揭榜挂帅”攻关项目打破国外垄断。为促进科技与产业的融合,省委、省政府加强顶层推动,支持组建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致力于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更好助推科创产业发展。

  作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基石和关键路径,工业互联网方兴未艾,正推动生产方式、产品形态、商业模式、服务方式的深刻变革。我省把打造工业互联网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已培育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130家,已有1.8万家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57%,居全国第5位。截至今年7月,“羚羊”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已汇聚企业近6万家、服务商和学生创客10万多个,发布科技成果和需求5万多条,有效促进产学研协同,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互利合作、共赢共享。

  十年奋进,十年跨越,十年辉煌。十年来,我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居全国第3位。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7%,增加值占比由2012年的34.8%提高到2021年的45.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9.8%,产值占比由2012年的18.1%提高到2021年的41%。

  党的二十大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擘画了新的宏伟蓝图。安徽正拉高标杆,奋勇争先,深入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奋力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上取得更大成效。(汪国梁)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76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