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安徽蒙城“一块田”改革:碎田变整田 降本收益增

  “以前20多亩地分成4块,种植、收割都麻烦,想流转也没人愿意接。现在4块地并成1块,很快有人找我签了流转合同,每年流转费用就是一亩1000元。”今年56岁的李长春,家住安徽蒙城板桥集镇大苑村后李村民组,提起村民组自发开展的“一块田”改革,他感慨“早就应该改了”。

  碎田变整田,30多个村组自发开展“一块田”改革

  李长春所在的后李村民组,现有村民36户143人,与很多村庄一样,在最早分田到户时,为了公平起见,按照“肥瘦搭配”“远近搭配”,每户都有好几块地。

  “当时分到地,一家人干劲十足,很快吃饭就不愁了。”温饱问题解决了,可随着时代发展,李长春又遇到了新问题,孩子长大后都去了城市,自己种地越来越累,想要把土地流转出去,可别人又不愿意接手。

  地块分散,犬牙交错,容易产生纠纷,不适合机械耕种,土地流转遇阻,怎么办?村民们头疼,村里也在想办法。

  “县里‘一块田’改革搞到2017年,我们当时也想改,但有村民不同意,就耽搁了。”大苑村乡村振兴专干、后李村民组组长李兆瑞说。

  大苑村共有30个村民组,29个已经进行了“一块田”改革,只剩后李村民组一个没改,虽然错过了全县整体推进的机会,但大家还想再试试,2021年6月,大苑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刚强来走访时,很多村民又提起了这件事。

  改革就要敢啃“硬骨头”,此后,大苑村“两委”干部来到后李村民组,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反复做相关人员思想工作,经过3个月努力,最终让大家达成了共识。此后,后李村民组趁热打铁,在秋种之前完成了“一块田”改革。

  小块变大块,碎田变整田,改革之后,后李村民组北侧的260亩连片土地,很快就被种植大户全部流转。

  “土地流转一年有2万多元收入,我在家门口打打零工,一年再挣个三四万,还能在家照顾孙子,现在生活是越来越好。”李长春说。

  改革还让村民们有了“额外收获”,由于碎田变整田,以前复杂的地边子、垄沟、生产道路变少了,再加上整理荒废地、闲置地,后李村民组的土地还增加了60多亩。

  类似的村民组还有很多,记者从蒙城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2018年至今,该县农民自发开展“一块田”改革的村组共有30多个。

  尊重群众意见,从“一块田”到“两作区”

  为什么这么多村民组会自发开展“一块田”改革?这与蒙城县此前打下的基础密不可分。

  “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需要流转土地,跟1户农民还是跟10户农民打交道,难度是不一样的。”蒙城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冯怀宇介绍,农地从零碎分散到集中连片,不能一蹴而就,如何减少交易成本,“一块田”改革出现很及时。

  蒙城的“一块田”改革,发端于民间。

  为了便于耕作,2010年起,蒙城县乐土镇、小辛集乡等部分群众,自发开展农村土地互换并块,实现户均“一块田”的突破。2012年秋季,立仓镇炮台沟村整村推进户均“一块田”改革试点成功。2013年夏季,蒙城在安徽率先全面启动户均“一块田”改革。

  只引导、不强求,只指导、不包办,坚持农民承包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变,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不变,坚持原村民组承包范围不变,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当年蒙城县就基本完成了相关工作。

  据统计,截至2017年,蒙城县共有263个行政村、5210个村民组开展了户均“一块田”改革,村组内互换并地165.7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76.6%。

  据蒙城县测算,完成改革的村组农户承包地,由原来的每户6块到10块变成1块,实现了每户承包地集中连片,减少了垄沟、水渠、生产路、闲置地,全县增加耕地32.4万亩,比改革前增加了17.7%。

  虽然改革目标已经阶段性完成,但改革的探索仍未止步。

  有群众愿意把土地流转,有群众还是想自己耕种,怎么办?在“一块田”改革的基础上,蒙城县又在双涧镇阜西村探索试点“一村两块地”模式。

  “村里的土地分为‘自种区’和‘流转区’,愿意继续种地的,统一在‘自种区’承包经营,同时引进种植大户在‘流转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双涧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席干介绍说。

  “自种区”靠近村庄,方便群众耕种,“流转区”在外围,方便机械化作业,阜西村6349亩耕地,五分之二村民自种,五分之三流转给种粮大户。如今,这种模式正在蒙城全县逐步推开。

  一子落全盘活,激活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

  “以前是真麻烦,200多亩地要跟20多户谈,土地还分散,这边种黄豆,那边种玉米,打药都得小心翼翼。现在好了,就流转几户村民的地,而且还是连片的,通过全程机械化,种植成本都下降了。”阜西村种粮大户张自兰感慨道。

  盘活闲置资源、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产条件,“一块田”改革有效促进了规模经营,同时也为提升土地经营水平夯实了基础。

  许疃镇土桥村探索“一村一块田”,村集体创办现代农业股份制合作社,农民“带地”“带机”“带资”入社,全村7260亩土地打破田梗地界,统一规划发展粮食、蔬菜、中药材等产业,村民除了每年800元/亩的保底收益,还可以享受合作社盈余分红。

  “我17.3亩地入股,平时还在合作社务工,一份土地两份收入,一年到手三四万元,比以前自己种地好太多了。”土桥村村民张恩友说。

  “一块田”改革后,大型农用机械有了用武之地,蒙城县农事托管服务快速发展。

  2016年开始,蒙城县顺势推动“耕、种、收”农事托管服务,2018年将服务延伸到植保托管环节,实行“耕、种、管、收”服务,2020年扩大到“供(统一供肥供种)、耕、种、管、收、售”的“六位一体”全程农事托管服务。

  三义镇是蒙城县较为偏远的一个乡镇,农业装备曾经相对落后,蒙城县选择该镇为试点,整建制推行综合农事托管服务。

  “我们引进大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村为单位,与涉农企业、农机服务组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签订农事托管服务合同,农民按合同承担相关费用,分得粮食销售收入,只需‘掏一次钱、装一次钱’,就可以完成一季农作物生产。”三义镇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邵颖说。

  依托“六位一体”农事托管服务,蒙城县逐步推进粮食单一品种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不但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大大减少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引发的矛盾纠纷。

  目前,蒙城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83%,2021年被确定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26.3万亩,占比58.4%,比改革前提高28.3%;2022年实现夏粮“十九连丰”,单产505.73公斤/亩,位居安徽全省前列。(韩震震 王晓飞)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02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