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马正南背着双肩包,骑行在盐城高新区的非机动车道上。他是盐城超算中心的负责人,此行目的地是当地老牌企业东九重工。
在东九重工对接完模型优化的相关需求后,马正南将数据结果反馈给对方。作为中科院计算所在盐城设立的“信息高铁第一站”,盐城超算中心与东九重工之间的距离,骑行仅需十几分钟。
集聚高新资源为区域经济赋能,是盐城高新区打造双创高地的一个缩影。十年间,盐城高新区实现了平台建设质的飞跃,2012年创成省级高新区,2015年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2020年,盐城高新区获列盐城市第一个、也是苏北唯一一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2022年,在全国双创示范基地考核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十年来,盐城高新区坚持确立智能终端产业首位度,先进制造业快速崛起,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
发力智能终端 形成集群发展
像马正南一样,拎着笔记本上门为当地企业提供算力服务,已成为盐城超算中心人员的工作常态。
据了解,盐城超算中心今年7月成立,致力于服务当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如此布局的背后是盐城高新区对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力。2021年,盐城高新区数字经济总规模达220亿元,占GDP比重32%,年均增长30%以上。其中,工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均超过60%,建成省星级上云企业248家。
2015年,盐城高新区刚刚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未来如何布局?盐城高新区招商局办公室主任丁广治回忆,“当时邀请深圳城市规划院帮助高新区做了新一轮的战略规划,基本确立了以智能终端、高端装备、新能源作为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
到深圳的产业招商,也随之紧锣密鼓地展开。丁广治介绍,当时从深圳落户盐城高新区的企业不少,“我们按照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的定位,优先挑选在细分环节中具有爆发力的企业,根据这些企业的上下游需求,尽可能在区域内形成产业链。”
三年两步走。从2015年到2016年,盐城高新区基本构建了智能终端的生产链条,“每年都会有二三十家企业抱团落户,到2017年东山精密进驻,成为了盐城高新区科技产业上台阶的标识。”丁广治说。
同时,新产业的进驻也给传统产业带来了危机感。作为传统锅炉企业,东九重工是困境中创新转型的代表。“我们之前主要做烧煤的小锅炉,随着环保要求逐步提高,我们的产品面临淘汰。”东九重工工程部负责人顾阳生坦言,“不创新没有出路,我们把精力投入到研发当中,最后获得了正向的反馈,研发的烧结机余热锅炉获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市场占有率60%,获评省科技小巨人企业。”研发之前,企业的年产值只有1000多万元,今年前三季度的合同量就已经超1.7亿元。
厚植人才沃土 打造双创高地
“招商、科技、规划等部门的人有时候比我们更了解自己。”谈及平日接触的政府工作人员,江苏吉能达环境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徐中州赞不绝口。
深入了解产业,就能切中企业需求。当地丰富的中端人才资源,成了很多企业留在盐城的重要原因。“我们2008年到的盐城,和原来所处的上海相比,地偏人稀。但这里有一个优势,盐城工学院和其他配套的教育体系能够让企业拥有相对固定的技术人才。”江苏汉印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文成对盐城的中端人才规模很看好,“在大城市培养一批固定的高级钳工,成本可能要翻两番。”
“在和企业沟通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并不是特别关心土地等政策,而是在意一个员工能够扎根企业多久。”为此,盐城高新区专门为人才培养制定了专项补贴、企业轮岗补贴,不但让本土人才留在当地,也为企业缩减了人力开支。
人才落脚,创新生根。盐城高新区科技人才局副局长王中海介绍,盐城高新区目前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近千家、国家高企28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70.9%。获批省示范智能车间(工厂)13家、省首台(套)重大装备44个,均列盐城市第一。
如今,走进盐城高新区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120多个项目林立,多个先后入选江苏省重大项目。2021年,盐城高新区开票销售额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30%,占到盐城全市的五分之一。今年1至7月,盐城高新区已实现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203.7亿元,预计全年完成34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2.3%。
“农田变城市,小路变大道,零散、落后的传统加工变高端智能制造,生态、教育、医疗都在跟进,如今的高新区和十年前相比,可谓天翻地覆。”2012年来到盐城高新区规划建设局工作的戚俊,对这里的变化有着深切的感受。
“站在新的起点,盐城高新区将坚决贯彻落实省、市委部署,竞逐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加速释放创新活力,持续激发创业热情,奋力实现‘产业超千亿、挺进五十强’目标,全力打造长三角北翼创新创业高地。”前不久,在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江苏分会场活动中,盐城市副市长、盐都区委书记、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娟如是说。(马焘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