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江苏“三农”比例最高的主城区,入选这个名单背后

  原标题:奋进新征程 逐梦现代化

  江苏“三农”比例最高的主城区,入选这个名单背后

  编者按:回眸“非凡十年”,写就精彩华章;面向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步履铿锵。作为东部发达地区,江苏的现代化建设起步较早、成果颇丰、代表性强。为了探寻现代化发展路径、触摸现代化现实模样、畅想现代化美好未来,人民网江苏频道推出“奋进新征程 逐梦现代化”系列融媒体调研行活动。今天聚焦宿迁市宿城区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的实践。

 

  丰收时节,高标准农田内机器穿梭,收割、脱粒、粉碎秸秆一气呵成;在苏冠中央厨房,自动清洗后的蔬菜被切好、码放整齐、真空包装后发往各地;在“疆北大叔”直播间,地方特色农产品相当叫座……

  这里是江苏省“三农”比例最高的主城区——宿迁市宿城区。2021年12月,宿城区入选创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第一批)名单。一年来,该区累计新增高标准农田34.1万亩,全区耕地面积稳定在49.9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8.5%,粮食单产超全国平均水平18%,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超7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突破3亿元……

  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菜篮子”“果盘子”产品保供基地,一幅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美丽画卷正在这里铺展开来。

  科技兴农 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占及1/4

  走进宿城区蔡集镇田洼智慧农业园,工人们正站上自动升降的轨道车,在一排排无土栽培立体高架中采收番茄。这种无限生长型红果番茄,最高可长到30多米,为方便采摘,大多采取吊蔓的方式控制高度。

  在这个4万平方米的智能化玻璃温室内,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一块弧形屏幕,上面实时显示着园内各区域的温度、湿度及全国各地蔬菜市场价格行情等数据。

  “我们运用了60多项‘5G+农业’新技术,园内160多个监测点支撑着对农作物的全天候监控,确保作物在‘温光水气肥’合适的环境中快速生长;同时依托大数据追溯平台,为园区农产品制订‘一菜一码’、'一果一码’,实现蔬果全生命周期可视化追溯。”田洼智慧农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种智慧化管理模式,园区综合效益是传统种植的50倍以上。

  镜头转向蔡集镇徐刘高标准农田,稻田就像一块块方形地毯铺在大地上,金黄的稻浪随风翻滚,广袤的田野里沟渠分明。在农田一隅,有一块一分地大小的“耕地质量监测站”。

  据蔡集镇农村工作局副局长郑雄介绍,这里的监测站同样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全天候监测,实时掌握日光温度、土壤墒情、湿度水分和农作物的病虫害情况,为科学化种植提供参考。

  “以前灌溉排水都不方便,土路收种也不便利,如今运输、用工成本都大大降低了。”在蔡集镇承包了600亩土地的种粮大户徐军感慨,预计今年亩产较以前增产200斤左右。

  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小孢子培养技术和优良品种,杂交产生5万个组合,是传统杂交技术的25倍;大棚自动感知内外温度和天气变化,根据提前设置好的数值自动开关遮阳板和天窗;运用无公害防治手段,农作物不打农药也不怕蚊虫……聚焦科技兴农,各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成果在宿城区转化运用,当地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占比达25%以上,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达到55%,加速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

  其中,在种品繁育方面,宿城区以多家种业企业为龙头,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建立3个种子资源库,拥有番茄、辣椒、稻麦等种质资源万余种,两年内新扩建良种繁育基地3万余亩,良种覆盖率达98.5%。

  “我们把创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龙头抓手,突出特色化、品牌化、项目化发展,全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宿城区委书记陈伟说,全区正在打造全国种源研发新高地,把农业“芯片”攥在自己手中,为乡村振兴注入现代农业“芯”动力。

  产业富农 村美民富编织美好生活

  “以前种田种地都要靠人力,四五亩地一年也就挣几千块钱,现在一个月就能挣3000元。”蔡集镇田洼村村民苗诗富在田洼智慧农业园负责大棚管理,“在这里每天上班8小时,工作轻松,离家又近,我还介绍了20多个村民来这里打工。”

  从“靠传统经验”到“靠现代农业”,改变的不仅是农业的生产方式,也有农民的生活方式。

  送孩子上学后,王晶晶来到大棚里开始直播,吃完午饭,下午打包直播卖出去的多肉植物发往全国各地。这是耿车多肉产业园里不少农户的日常。

  耿车镇曾经因“耿车模式”闻名,被视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板之一。然而,靠加工废旧塑料发展起来的繁荣背后,是长期低端粗放式的发展。随着“耿车模式”在时代大潮中落伍,红卫村一度被列为“经济薄弱村”。

  “刚开始探索产业转型,我们也做了很多尝试,后来引进了多肉产业。”红卫村党支部书记王鹏说,村里用“经济薄弱村”的帮扶资金建起了温室大棚,出租给农户种植多肉,发展绿色经济。

  王晶晶之前在村里做废旧塑料加工运输,在他看来,“以前做塑料又累又脏,现在轻松多了,时间还自由。”

  今非昔比,依靠发展多肉产业,红卫村已通过转型发展成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占地3000余亩的多肉产业园,建成设施温室大棚100余万平方米,累计招引农业企业30余家,其中龙头企业4家,农业重大项目13家。

  “去年整体销售达到了12亿元,主要以线上销售为主。”王鹏说,园区里从事直播带货的年轻人有30多人,“一天下来销售额在10万元以上”。

  在宿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江苏润道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连栋膜温室4号大棚内,时下最后一批阳光玫瑰果香扑面,葡萄藤下一串串葡萄翠绿饱满,果农们忙得不亦乐乎。

  “我每天早上6点半过来,主要负责绑枝、修剪等,做到10点半回去,还能赶上做午饭。”韩阿姨熟练地打包,手上没停,笑着说,“我家承包了8亩多地,一年能赚10万多元。”

  据润道农业技术总监范红翠介绍,该公司采用“返租倒包”运营模式,带动周边800名农户就业,农户既是工人也是承包户。

  “去年入选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后,我们加快发展果蔬特色产业,放大洋北西瓜、罗圩香茄、陈集葡萄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优势,推动标准化果蔬拓链延链,致力打造苏浙沪优质‘菜篮子’产品核心保供区。”宿城区副区长、宿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姜成文介绍,在突出产业集聚的同时,全区建立农民分享增值收益机制,通过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联农带农,2021年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万元,同比增长10.5%。

  拓宽增收致富路,打造乡村靓环境,“村美”“民富”两条腿走路。漫步在牛角新型农村社区,满目皆是绿意,道路干净整洁,民房错落有致,红砖搭建的镂空建筑坐落其中,清新雅致的设计中处处可见“乡愁记忆”。

  社区不远处,便是总投资约2.8亿元的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这里距主城区10公里,目前已投入运营。在度假区的辐射带动下,周边休闲农业、特色农庄、乡村民宿、特色餐饮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模样正在形成。(王丹丹)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29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