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种所有人都想不到的速度,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渤海镇渤海村成了“网红”。
村里,五颜六色的鱼形雕塑和各类亲子游乐设施,让孩子们流连忘返;水边,一个集露营、垂钓、户外、休闲、食宿为一体的“千峡湾·渤海生态园”吸引着游客的目光,人们在这里搭帐篷、徒步穿越、垂钓,举办露营大会、烧烤派对、品牌推广活动、团队拓展训练等。每逢周末或小长假,进村游玩的车从村口排到了四五公里外……
近期,村里又忙开了,20多位村民在渤海生态园筹备烧烤、露营篝火晚会,8家农家乐也忙着洗晒床品、购置食材,迎接络绎不绝的钓客。据悉,2021年,渤海人均收入达到2.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是突破了120万元。
令人惊奇的数字吸引了一个又一个考察团来一探究竟:这个看似再普通不过的小山村,凭什么能集聚大量人气,让乡村旅游风生水起?
村民们说,这一切,得从千峡湖那一汪碧水说起。
“绿水变现”做好休闲旅游大文章
从景宁县城出发,穿过人声鼎沸的街道,花上半小时绕着千峡湖边的盘山公路行驶,方能在一片层峦叠翠中找到渤海村。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里都并不出奇:没有悠久的历史,全村近2000人,大部分外出打工,只留下为数不多的老人留守,虽有900多亩耕地,但大多分散在下山移民前和并村前的几个村庄,想要整合起来统一经营,困难重重。
因此,几年前村两委提出要发展乡村旅游时,听到的多是质疑和嘲笑:“渤海村,除了水,还能看啥?”
水,曾是渤海人的骄傲,也是村庄名字的由来。早些年,村庄周边盛产湖鲜,村民也多以捕鱼、卖鱼为生。那时候,来自渤海村的鱼虾,卖到了全省各地,在附近一带也是小有名气。
可就是这样一个“优势”,也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逐渐消磨殆尽。当千峡湖成为饮用水源地,允许下水捕鱼的船舶屈指可数,当微薄的卖鱼收入让生活难以为继时,渤海人才发现,村里好像没有什么发展资源了。
何去何从?2020年以来,渤海村立足水资源全力探索致富增收路径,全力推进“双招双引”工程,引进乡贤工商资本投资1000万元,建成集垂钓平台、水上娱乐、皮划艇培训等于一体的千峡湾农文旅基地;实施完成梅坑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梅坑小区从县级异地搬迁安置小区蝶变为“最美集镇”。
说突然,其实也有因由。在长期的观察中,渤海镇干部发现,随着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居民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十分强烈,但放眼全市,真正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村庄却不多见。而近年来,从“千万工程”开始,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和美乡村,丽水一大批村庄实现美丽蝶变。渤海村的基础设施也不断提升,为发展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
“没有卖点,那就制造卖点。”渤海镇镇长梅杰说,从千峡湾项目落地那一刻开始,沉寂多年的渤海村,有了生气。
就在本月初的清明节假期,前来千峡湾农文旅基地“打卡”的游客数量再次破万,大量游客的造访,为附近的梅坑自然村带来了商机。
“假期第一天中午,我们店里有200多人同时就餐,要不是提前在村里找来6位临时服务员,连上菜、翻台都来不及。”对于现在的火爆生意,农家乐老板娘刘卫仙深有感触,“村子要发展,还得做足‘水文章’。”
39岁的刘霞霞是刘卫仙的外甥女,4年前,在上海打拼的她接到姨妈的电话,说家里的农家乐忙不过来,希望她能回来帮忙打点生意。
原本只想暂时帮姨妈解决燃眉之急的刘霞霞这一回就是4年,在刘霞霞的微信好友里,超过三分之一的好友名字前备注了“d”。
“这些都是来梅坑钓鱼的钓客,他们来渤海钓鱼,吃住在梅坑,因为节假日人多,为了预订方便,加了我的微信方便订餐订房间。”据刘霞霞介绍,如今餐馆的餐饮生意很大一块在外卖,“千峡湾范围内,我们送餐到钓点,5公里外的钓客要吃饭,也可以直接联系过路的中巴车帮忙捎带。”
“靠水吃水”树立共同富裕新思维
2004年,因为滩坑库区建设,原本1600多人口的渤海村搬空了,只有300多名不愿远离故土的村民选择后靠安置在青山绿水间。不曾想,历经了“水上漂”的渤海人,如今过上了城里人都羡慕的幸福新生活。
华灯初上,渤海村又换了另一幅模样。当天边最后一抹晚霞褪尽,千峡湖畔灯光闪烁,一抹夕阳,渔船穿梭,波光粼粼,还有梅坑村文化礼堂上演的畲族歌舞,让静好的夜色,增添了几分活跃的氛围。
在梅坑钓了多年鱼的庆元钓客毛小强总是选择在白天来这里,今年第一次住在梅坑农家乐的他发现,夜色中的渤海村风情万种。
夜幕降临,远离城市繁华的渤海亮起了盏盏路灯,烘托出一个恬静而含蓄的夜。路灯照亮了山村街头,照亮了楼房,也照亮了渤海人的幸福生活。放眼望去,灯光、星光、湖光、树影、各种造型,如诗似画,鳞次栉比的渔村,别有一番景致。
这些年,随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六边三化三美”等重点工作的推进,渤海村摇身一变成为“家家有绿、户户有花”的“花样渔村”。
52岁的林献炳与妻子夏茂菊在梅坑村经营超市已有10年之久,夫妻两人见证了梅坑村的发展。
“以前来村里的人少,我们只需要进一些烟酒和油盐酱醋卖给乡亲。”林献炳说,自从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以来,大量工程队进驻以及美丽环境逐渐开始吸引游客进村,超市的生意蒸蒸日上。
几年前,因为来村里钓鱼的人太多,村里的农家乐住不下,林献炳就将自家房子的三、四层腾出来开了农家乐,日积月累,带来了丰厚的收益。2021年,林家小儿子打算在杭州买房结婚,老两口直接拍出一张银行卡:“卡里有130万元,拿去付首付吧。”
这让小儿子很是惊诧:这辈子都待在村里的二老,从哪里“变”出这么多钱来?
不过,身为渤海村党总支书记的吴景清却一点也不奇怪:“农家乐业主是第一批致富的村民。在渤海,搭上旅游快车的村民存款都不少。”如今,渤海村农家乐已有8家,床位百余个,每到假日,村里的接待能力远远低于市场需求。
白天,徜徉在秀美的山水风光里,或垂钓,或摄影,或沿路赏花。夜晚,品“最土”农家餐,住特色乡村民宿,赏美丽环湖夜景。“这要是搁移民前,谁敢想这么美的日子啊。”看着眼前的景象,林献炳感慨万千。
“山村振兴”建设美丽新家园
“几天不来,就能在渤海村看到新变化!”行走在村中,时常能听到这样的感慨。
湖边的羊肠小道,如今成了标准的美丽绿道,农居房的外立面上出现了栩栩如生的墙绘,农家乐、面馆等接连开出,沙滩、游步道、游船等亲子游乐设施陆续建成……了解村庄过往的人都知道,哪怕在今年初,渤海村都和他们眼前的模样截然不同。
不过,对于每一个渤海村民来说,最大的变化在于村庄的精气神——
过去的渤海村,冷冷清清,见不到几个年轻人。一年前,乡贤刘有看好渤海优质的水环境条件和发展前景,回乡在千峡湖投资建设千峡湾渤海生态园。
自生态园建成以来,渤海镇结合水域优势,与浙江电视台合作,推出《奔跑吧少年》领袖先锋营项目,来自全省各地近百位小朋友深入安亭、石塘山等村开展研学活动。同时,每年镇上还会举行垂钓节,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垂钓爱好者前来参赛“打卡”。
截至目前,项目已吸引游客4万余人,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增收900余万元。不少长期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在家门口找到了收入可观的工作。
“现在,越来越多村民准备返乡创业,水经济给村民和村集体注入了新动力。”吴景清说,过去的渤海村,为争取一笔项目投资踏破铁鞋、磨破嘴皮子,最终却总是不了了之。可现在,无论是本村乡贤,还是外村投资人,都瞄准了这里,主动找村两委洽谈合作事宜。
过去在渤海村,村民对村庄发展并不关切,而如今,就连一些曾长期赋闲在家的村民,每天的“行程”也排得满满当当:要么应聘到千峡湾项目帮忙维持秩序、清理垃圾;要么支个小摊向游客出售冷饮、副食或特色农产品,一天的收入最高能超过千元;要么与村干部谈谈最新的发现,主动为项目出谋划策,参与村庄建设。
立足这一汪碧水开展花园乡村建设,带动了全镇乡村旅游的发展。“我们不仅要让村庄变花园、房屋成民宿,还要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努力实现全域景区化、让‘生态美’‘环境美’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美’。”梅杰说,每一个见证渤海村蜕变的人,都有理由相信,再平凡的村庄,也能依靠绿水青山创造奇迹。(张李杨 徐丽雅 雷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