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江苏如东强民村:蔬菜种植让"强村富民"名副其实

  原标题:[“一村一品”话振兴]

  江苏如东强民村:蔬菜种植让"强村富民"名副其实

  编者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在江苏,历经数年积累培育,涌现出了一大批主导产业特色鲜明、联农带农成效显著的乡村,其中不少已经跻身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人民网江苏频道为此推出“‘一村一品’话振兴”系列报道,记录它们在乡村振兴路上的奋斗故事。

  “我们强民村现在可是名副其实了!”望着长势良好的5000亩蔬菜基地,江苏如东县大豫镇强民村党总支书记印雪峰踌躇满志。

  当地毗邻黄海,沙质土壤盐碱含量高,种粮产量低。十几年前,强民村还是出了名的经济薄弱村,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可谓是“村不强,民不富”。

  自2009年以来,强民村通过引进蔬菜良种和技术,持续推广蔬菜种植,招商引资撬动产业兴旺,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万余元,村集体资产达2100多万元。不久前,强民村凭借特色蔬菜种植入围了第12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公示名单。

  引进良种 找到富民金钥匙

  农村发展好,关键要有好的带头人,强民村正是如此。2009年4月,当年40来岁的印雪峰被组织派到强民村担任党总支书记,由此拉开了这个村由弱变强的大幕。

  彼时,因为沙质土壤的关系,村民们只能在上面种植些玉米和瓜果蔬菜维持生计。品种少,规模小,缺乏优良品种和种植技术,印雪峰走访后很快看出了问题所在。“既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又要偿还160万元的集体外债。”初来乍到的印雪峰也顿感担子不轻。

  在村民项建平眼里,印雪峰带领大伙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引进良种。经过一番考察,尹雪峰托人从北京寄来了良种西兰花,项建平家的3亩地成了试验田。“种子免费,收益归我,还请农技员无偿指导,试验田可以说一举成功。”项建平说,当时每亩地至少多收入五六百元。

  这让印雪峰有了底气。此后,他和村两委一班人走村访户,将蔬菜良种免费发给大家,跟进者逐年增加,从刚开始的几户到几十上百户,直至现在千余户。村里事业起步之初,印雪峰还动用家里老本买了辆二手桑塔纳。就是这辆车,载着他频繁往来于如东与南通、南京等地,为购买蔬菜新品、请教农业专家、招引项目投资东奔西走。

  如今,种植蔬菜成了村民主要收入来源。目前,强民村2325户村民中,65%的种植蔬菜,主要以甘蓝类为主,此外还有小松菜、大耳菠菜、秋葵、莴苣等多个品种。大户百余亩以上种植三季,每亩收入八九千元,高则上万元。小户在大户带动下,平均四五亩种植不低于两季,每亩收益至少4000元。

  内培外引 项目带动产业旺

  清洗、挑选、称重、加冰、包装……12月5日,在本土种植大户薛勇军的百姓农场,十多位村民将新摘的西兰花装运上车。薛勇军流转了1500亩地种植甘蓝,还将90多户村民零散种植的甘蓝一并收购,降低了小户的风险。

  “不管三四亩还是上百亩,全部收购。”薛勇军告诉记者,除了解决村民卖菜难,他的农场还长期吸纳40多个村民就业,旺季时用工超过200人。

  在强民村,发展蔬菜产业,既有内培也有外引。朱建新是印雪峰2013年从常熟引进来的,“我是被印书记一心为民的真心打动来了”,其丰润蔬菜合作社种植规模也在千余亩。“村委从苏州常熟招来了大老板,才有了我们每月领工资的好日子。”村民吴士平夫妇常年在此务工,两人月收入不低于5000元,“没风险,全净得,比自己种地强”。

  提起项目招引,丰甞农业科技(南通)有限公司项目总管蔡永泉深有感触。5年前,还是村干部的他与印雪峰一同到上海招商,邀请一位港资企业老板到村里投资,“按照约定,我从村里辞职,全力做好企业服务。”他说。

  据介绍,丰甞农业在强民村目前累计投资达2000多万元,主要从事无土水培生菜、芝麻菜、羽衣甘蓝等品种的生产。“由于是向空中立体发展,占地30多亩实际相当于占地100多亩,年后还要考虑再增加一批温室大棚。”蔡永泉说,招引丰甞农业,提升了村里蔬菜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种植层次。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产业振兴,重点在强村富民。历时13年,强民村建成家庭农场8个,农业合作社3个,农业公司5家,初步建成了以甘蓝类为主的蔬菜种植、销售和深加工产业链,大片特色农业示范区成了省级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菜篮子工程基地和出口蔬菜基地。

  共同富裕使命在,发展更上一层楼。“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更高要求,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正在推进创建优质蔬菜种子基地,把强村富民的基础夯得更实。”印雪峰说。(王继亮)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57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