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江苏省泰州市:
大健康产业开辟新赛道(新气象 新作为)
在江苏长泰药业有限公司微球脂质体产业化车间里,药物被注入到微米级高分子材料球囊中。当成百上千颗微球组成一个剂量单位,注射进皮下或肌肉组织中,会在3至6个月匀速缓慢释放药效,免去慢病患者连日奔波医院打针的不便。这是泰州药企研发的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的技术。
泰州是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泰州市委书记朱立凡介绍,近年来,泰州依托全国首个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扬子江药业等百强企业,建设产业空间布局优、集聚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发展环境好,群众得实惠的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目前,全市大健康产业规上企业近千家,总产值超过2500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日,江苏省专门出台《支持泰州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形成了一揽子集成性支持政策。泰州产业发展迎来新契机。
从承接转化到前瞻布局,研发创新双向发力
让高分子“微球”像缓释胶囊一样,长效均匀地发挥作用,这个设想从研发设想到完成小试,足足花了3年时间。
长泰药业制剂研发总监曹青日介绍,将油滴入水中搅拌,在有机溶液挥发的过程中,内部析出的高分子聚合物吸收沉淀,便形成球囊物质。在这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高分子材料的人工合成。
“常规的高分子合成材料,在人体内降解时间是一周左右,远远达不到‘缓释’效果。”曹青日告诉记者,为合成满足功能的新材料,长泰药业邀请复旦大学高分子材料实验室合作,创新出“连续化”的合成技术,在连续不断的流动状态下,筛选出纯度与结构的最优解——一种全新的高分子聚合物。仅这个过程就耗时两年。
值得一提的是,研发人员还从这项合成技术中找到灵感,拓展出 “一步法”工艺路线,将“微球”制作过程从9步降至6步,减少工艺复杂程度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不确定性误差。
曹青日介绍,在研发期间中,除了复旦大学提供技术支撑之外,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蚌埠医学院也提供了可行性、检测和评价试验。目前,这项惠及慢病患者的“黑科技”已进入临床前阶段,预计两到三年后落地应用。
在泰州医药高新区,除了像长泰药业这样从市场端向基础端要生产力的途径之外,还有从基础端向市场端引领推进的模式。
眼下,复旦大学与泰州市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共建的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正在马不停蹄地开展一项针对恶性肿瘤早筛、早诊、早治的“福声计划”。早到什么程度呢?提前4年!
研究院副院长袁子宇告诉记者,2007年起,复旦大学与泰州市政府联合成立的这家研究院,团队不断发现和解密疾病的成因和危险因素,建成20万人规模的大型自然人群队列,为泰州乃至全国提供疾病预防、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线索依据,让更多群众受益。
目前,研究院的多项研究已进入成果转化期。其中,基于研究院2019年在《自然·通讯》发表的论文《血液无创检测可以比常规诊断提前四年发现癌症》,研究院与鹍远生物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福声计划”,进入应用研发阶段,有望成为我国第一个泛癌早筛产品。
“队列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对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但周期长、成效慢,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短时间不会产生效益——需要依托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来牵头。”袁子宇坦言,医药企业直接瞄准市场需求、寻找科研支持的路径,针对性强、见效快;而这种从基础研究做起的路径,则具有公益性、前瞻性等优势,通过基础研究引领行业发展,在市场反应过来之前,为成果转化“抢”出时间。
从劳动密集到高端制造,智改数转赋能生产
在约3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有一条弯弯曲曲、高低起伏的全过程生产线。一只只透明的安瓿瓶像乘坐小火车一样,随着流水线上的传送带,依次来到清洗、灭菌、灌封、灯检等工序。每一天,15万支安瓿瓶从这里下线,小小的瓶子里装载着1毫升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用于临床上抗凝血或配合透析治疗。这里是位于泰州市海陵区的江苏大同盟制药有限公司小容量注射剂生产车间。
“所有环节都由机器自动完成,我们只要按下按钮。”在车间工人智立萍的指引下,记者看到,安瓿瓶们排着队,先到“洗漱室”里“洗个澡”,灵活的机械手将瓶子里里外外清洗3遍,把瓶身吹干,送到300摄氏度高温的“烤箱”消杀灭菌。眨眼工夫,瓶子们来到连接分液器的灌装针头下方,配制好的药液被灌入其中,再用火焰拉丝熔封瓶口。
“全自动生产线,解决了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许多难题,不仅减少了人员、提高了效率,而且降低了人为导致的误差、保证了产品的稳定均一,提升了全过程中的质量水平。”公司质量部经理聂利芳介绍,从这条自动化生产线走出来的产品,每支药液装量误差不超过0.06毫升——乍看微不足道,实则非常重要。例如,在一些抗肿瘤药物中,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的“窗口期”很窄,精准控制误差能将药效充分发挥出来的同时,严格保障了用药安全可靠。
如果说西药的生产强调精度,那么中药熬制过程中,对时间、温度、湿度等把控与统筹尤为重要。
在扬子江药业的全资子公司龙凤堂中药有限公司,从甘肃运来的30吨道地中药材黄芪,在检验合格后送入预处理车间,全自动进行“洗润切烘”,切制成1到2厘米小段,按照30公斤/箱的规格,存放到立库中备用。接到生产订单需要使用时,黄芪就沿着设定路线,自动投放到提取罐中,经过3天浸渍以及渗漉、浓缩、醇沉等步骤,最终得到黄芪清膏。
“以蓝芩清膏为例,为原汁原味保留传统工艺,需经3次煎煮:第一次温度控制在90—93摄氏度,煎煮时间2小时,第二次控制温度和时间为88—91摄氏度、1小时,第三次为80—83摄氏度、1小时。”龙凤堂数字化负责人蒋军介绍,新上马的中药提取智能化生产线,通过参数设定和电子记录,不仅调控各步骤所需环境数据,而且每个步骤无缝对接,人员减少15%、效率增加28%、产量增长43%,被工信部评为“智能制造新模式”。
泰州通过制定出台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千企诊断”“千企上云”,推进工业企业智转数改,累计启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企业2730家,规上企业覆盖率达80.8%。
从产业链到产业集群,强强联合协同一体
最近,位于泰兴经济开发区一块1029亩的工地上一片繁忙。8个车间、11座仓库、研发楼、总控楼已封顶,机电设备进入安装阶段。吊机来回穿梭,工人们加班加点——这个投资15.8亿美元、计划于2025年一期投产的项目,是无锡上市公司药明康德的子公司合全药业,未来将建成江苏省内乃至全国领先的原料药研发和生产基地。
这是泰州大健康产业从“链条”走向“集群”的一次尝试。2022年11月,泰州牵头连云港、无锡三市共同打造的“泰连锡国家级生物医药集群”建设正式启动。2022年末,工信部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集群的名单,该集群名列其中。
“在江苏,多个城市布局生物医药产业,重复建设会造成资源浪费、差异不足,且单个城市、一条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弱。”泰州市工信局副局长黄卫民介绍,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必须相互借力,将“龙舟”组建成 “舰队”,扬帆远航、跑在前列。
三个地市各有强项:泰州集聚了扬子江药业、瑞科生物、雀巢健康等知名企业,以及国内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医药类产业园,形成了化学药、生物制品、诊断试剂、现代中药等主导和特色产业;连云港拥有恒瑞医药、正大天晴、康缘药业等龙头企业,在新型抗肝病及抗肿瘤药物、新型中药及制剂、药用包装材料等领域,形成了技术优势;无锡集聚了药明康德、费森尤斯卡比华瑞制药、天江药业等龙头骨干企业,在药物设计、临床试验等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
“泰连锡生物医药集群不是‘拉郎配’,而是呼应产业发展规律突破行政边界,促进资源要素流动。”泰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田佑君介绍,无锡鼓励企业在泰州建设原料药生产基地,泰州政府在用地政策、服务平台、产业工人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三地联动已从企业层面扩展至高校院所,从产品研发延伸到人才培养。”黄卫民介绍,从各自为阵、单打独斗走向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何聪 姚雪青)
记者手记
姚雪青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创新与开放,是泰州产业发展的“秘籍”。
创新需要“动力源”。一方面,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直接瞄准临床一线和市场需求,进行研发攻关;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孵化科研院所,不仅直接承接基础研究理论成果,而且应用实践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理念,让成果转化“抢”出时间、“跑”在前列。
要把产业的“蛋糕”做大,关起门来发展是不行的。在江苏,有多个地市布局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你有你的优势,我有我的长板,互相竞争不如抱团发展。多地开放融合、优势互补,把“链条”做成“集群”,在提升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的同时,也能承接更多创新政策与创新主体,让资源要素打破行政壁垒在更大范围充分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