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总体方案》明确的104项重点任务已落地100项,去年全域生产总值达2.69万亿元
“大虹桥”新蓝图加速转化为实景画
“大虹桥”新蓝图正在加速转化为施工图和实景画。2021年2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由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擘画了一幅“大虹桥”“一核两带”宏伟蓝图。记者昨天从有关方面获悉,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7000平方公里全域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3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69万亿元,以占三省一市不到2%的区域面积,贡献了近10%的经济总量。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心承载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全面提速,显示度、引领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在上年高基数基础上,2022年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税收收入比上年增长15.2%,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金额增长1倍,进出口总额增长8.6%;全年累计吸引重点投资近1300亿元,增长超60%,正成为长三角区域高速发展的新标杆和双向开放的新地标。
“大商务”“大会展”功能提升
两年来,《总体方案》明确的104项重点任务已落地100项,落地率超过95%;明确的29项政策措施已落地26项。嘉昆太协同创新圈、金山—平湖长三角科技城等一批依托毗邻区、聚焦产业链的合作平台,正成为深化区域合作重要抓手。沪苏湖铁路、通苏嘉甬铁路等一批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已实现开工。
两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大商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一批国内外高能级企业、机构、平台加快集聚,体现出经济发展高密度、高质量、高产出、高效益。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累计吸引各类总部企业500余家,累计推荐三批次共177家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中欧班列——上海号”从“大虹桥”始发,实现中欧线、中俄线、中亚线三大主要线路全覆盖,2022年累计开行53列、总货值13亿元。
两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充分发挥作为进博会永久举办地的平台优势和溢出效应,推动“大会展”成为服务国内外企业抢占全球贸易制高点的战略支撑。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在苏州、嘉兴、合肥等地设立了17个分中心,“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台能级持续提升。虹桥国际会展产业园揭牌以来,已经集聚国内外知名会展行业头部企业、会展上下游配套企业200余家。
“大交通”“大科创”功能夯实
两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客货运功能日益完善,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的长三角主要城市群与国际交流更趋密切,“大交通”功能进一步夯实。
“空铁联运”产品已开通苏浙皖大部分城市经上海前往国内各通航城市的双向联运,产品覆盖全国枢纽城市41个、通达645个火车站点。苏州工业园区创新打造数字货站,太仓港深化与上海港“沪太通”合作,嘉兴港创新推出“全程转关、一次办理”模式,成功列入2022年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合肥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芜湖长江LNG内河接收(转运)站项目LNG加注站、LNG集装箱码头投入使用。
两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加快集聚市场化创新主体,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增强,跨区域创新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大科创”功能正在进一步做实。
苏州市与上海市嘉定区签署高质量推进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探索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链联盟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首批吸引65家会员单位加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全球数字贸易港建设全面推进,累计集聚规模以上数字企业2200多家。
“产城融合”效应进一步深化
两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全面推进功能完备、职住平衡、宜居宜业、治理高效的城市建设,“产城融合”效应进一步深化。
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虹桥园获国家授牌批复,累计落地125家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持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政策实现落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人才公共服务通办专窗在苏州揭牌,“长三角留学人员之家”在嘉兴设立。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昆山杜克大学获批全国首批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内一批外籍学校自主面向全国招收外籍人员子女。中山医院长三角相城医院、瑞金医院太仓分院和位于南湖的长三角国际医学中心总医院先后启动建设,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落地开诊。
虹桥天地演艺中心、虹桥当代艺术馆等一批优质文化艺术场馆汇聚。由外商投资运营管理的虹桥百老汇剧场群项目加快建设。上海松江科技影都累计集聚7000余家影视企业,金山滨海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滨海新片区控详规划发布,致力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吴卫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