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市在四个产业中遴选出首批66名带头人系统培养——
头雁领航 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春风至,雁归来。2月20日,南通首批66名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学员结束第二阶段的学习后,带着满满干货回到南通,奔赴各自工作岗位。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去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计划每年培育约2万名“头雁”,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10万人规模的乡村产业振兴“头雁”队伍,带动全国500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我市在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绿色果蔬、特色水产四个产业中,遴选出了首批66名“头雁”学员。
硕士回乡
开辟新赛道逐梦沃野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带着知识、技能、技术回到农村,投身美丽乡村建设。
2012年,徐进华辞去上市公司中层管理岗位,回乡创业。硕士回乡当农民,身边人不理解。徐进华却说:“国之大计,农业为本。青年唯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战略相结合,才能在时代潮流中实现人生最大价值。”2018年,他流转350亩土地,成立海安岚水家庭农场,将稻麦种植与畜禽养殖有机融合起来。他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农场以“种养结合,三产融合”为特色,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态,开发的“黑鱼与水稻共生模式”“水浸式生物灭虫法”“鸭管家除草法”等深受业内好评。
入选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徐进华既高兴又倍感压力,“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很多专家和同行,取长补短,对下阶段工作有很大帮助”。他透露,今年农场将着力建成新型农民实训基地、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助推农技推广和农耕文化传播,带动周边农民共同进步。
在通州区东社镇,有一对硕士夫妻双双回乡创业,一个养鸡,一个种田,在实现田园梦后,还帮助附近农民就近就业创业,走上致富路。
曹荣与妻子孙春梅都是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一个学畜牧,一个学园艺。2005年,怀揣着对农村的感情,曹荣放弃了南京外企销售主管职位,回到家乡创办养鸡场。随后,孙春梅也放弃南京的工作回乡协助丈夫创业。2007年,夫妻俩创立南通金羽禽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周边养殖户提供种苗、饲料、技术等服务,带动百姓养殖致富。2011年又创立开心田园生态农场,集有机种养殖、食育教育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家庭宅配等功能于一体,是南通最早的有机农场之一。
创业以来,曹荣夫妇一直为当地农业发展出谋划策,不仅将生态农场建成省级创业孵化基地,还先后帮助50多名大学生系统掌握生态农业种植的专业知识,为100多名农民解决了养鸡过程中的问题,带领2700多名村民种植有机经济作物,使东社镇形成了有机种养产业链。“广袤农村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和高科技人才,未来我们会持续帮助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在农村大展身手。”曹荣说。
巾帼农人
振兴路上的“她”力量
在乡村振兴大军中,有一批优秀的“巾帼农人”,她们满怀梦想、勇于担当,她们热爱农业、扎根农村,不仅在农业领域闯出一片天地,还带领当地农民一起增收致富。
早春时节,万物萌新。如东赵云家庭农场连片的麦田里,青青麦苗迎风摇曳,一派勃勃生机。站在田头,农场主赵云踌躇满志。
“80后”赵云曾在大型集团做过财务,当过工厂负责人,也从事过农产品销售。2017年,她回乡创办了赵云家庭农场。虽然是个门外汉,但她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的前瞻性思维。不懂种植,她就雇佣种田高手,分区域管理,制定激励机制,调动种植积极性;技术不先进,她就与农业专家对接,建立技术生产结合联盟,农业专家进驻农场,进行现场指导。经过多年发展,农场流转了7000余亩土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60多人、增加就业收入600多万元,通过市场营销,间接为种植户增加收入1000多万元。“我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做好传帮带,带动周边种植户及农户增收致富。”
说起水蛭,大家都会感到害怕。但在如皋万泽家庭农场,负责人季亚琴却靠着它带领周边村民共同“蛭”富。2016年,季亚琴夫妇在城南街道申徐村创立了万泽家庭农场,开始养殖宽体金线蛭。经过多年打拼,农场年收入1000多万元。致富路上,季亚琴不忘乡亲,她为周边村民提供工作岗位,还和丈夫带了十几个徒弟,手把手地教他们养殖水蛭的方法。“村里有很多优秀青年,他们都很勤劳,也愿意学习,这次培训我会把学到的新技术新知识与大家分享,一起走上养殖致富路。”
说起巾帼农人,不得不提海归“水果女王”、江苏苏洪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嬿。从大学教师到致富领路人,曾嬿带领苏洪稳步前行,吸纳千余名“4050”人员就业,扶持周边创业者,更为偏远地区的优质水果疏通销路,带动果农脱贫致富。
海门区三和村,是曾嬿出生长大的地方,村里留守着不少五十岁以上的妇女。曾嬿把公司水果配送中心建在这里,她们一方面有土地流转金,同时还能去配送中心上班,年收入达四五万元。2019年底,她对农场进行了大胆改革,砍掉原先的果树,改种经济效益高的晴王葡萄,并打造创业孵化基地,来自河南信阳的陈萧就是受益者之一。5年前,经朋友介绍,陈萧怀着创业梦想来到海门,在农场发展阳光玫瑰优质葡萄项目,经济效益显著。“带动大家一起致富不仅是提供机会,更要激发农户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以创业的心态去工作。”曾嬿说。
“90后”青年
青春书写在乡村大地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乐当新农人,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李维杰是通州区二甲镇一名“9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2016年,他带领4个农民成立了高德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流转600余亩土地建设高效设施农业,工厂化种植及多元化销售使合作社的年销售额达1500万元。“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李维杰将机遇送到附近乡亲手里,积极动员大伙儿到合作社务工。在他的带动下,周边160多名村民先后加入合作社,实现了从种植散户到职业农民的转变。合作社还专门聘请了一位技术专家,管理之余为在合作社工作的村民授课。对于来务工的低收入户、贫困户、轻度残疾人,李维杰还给予一定的工资上浮。
人勤春来早,2月24日,海安市李堡镇“90后”农创客仲晓磊来到田间,查看小麦长势。“我们引进了南农大智慧农业技术,实施可变量施肥技术,大大节约了化肥成本,减少因过量施肥引起的倒伏,从而实现了粮食的增产增效。”
作为农业领域的新人,仲晓磊刻苦钻研,省、市、镇举办的职业农民培训班上,总能看见他的身影。他还不忘加强与周边种植户交流,推广先进新技术,带动大家一起发家致富。“未来农业的趋势是智能化、智慧化,我将进一步加强学习、锤炼本领。”
1989年出生的茅赛赛与农业打交道已有11年。年轻人为何选择吃苦受累的农业种植?茅赛赛说,父亲的潜移默化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更想把现代科技带回农村,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2016年,茅赛赛整套引进国外种植技术、水培设备,取得了较好成效,如今年产值1600多万元。公司年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1万余人次,带动100多户农民从事大棚果蔬种植。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
“头雁领航,带动更多人投身乡村振兴,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敢说,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努力打造一支与南通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他希望学员们以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充分发挥联农带农、兴农富农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唐佳美 卢兆欣 顾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