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抄表效率低、能耗费用过高……曾是安徽万方织染有限公司发展中遇到的最大“痛点”。
去年,万方织染通过宣城“工业大脑”数字化指导,对生产设备运行效率、故障率分析和回溯,从而进行数字化的升级改造,改造后天然气消耗量下降约10%,年节约费用600万元左右。
万方织染的转变,就是数字赋能的生动场景。
近年来,宣城市抢抓产业数字化发展机遇,以“数”赋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布局落子鼓点密集、步步有戏:2022年宣城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位居全省第4位。全市累计已为1500余户规上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免费诊断服务,数量居全省第1位;培育国家级两化融合企业114户,数量居全省第6位;省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数量居全省第4位;培育市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和示范企业60户。
布局
万物皆“数”。当前,宣城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通过快数字化转型,重塑产业竞争优势。对于宣城来说,数字化转型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而是关乎长远的“必答题”。
那么如何才能紧抓时代机遇,走好数字化转型之路?宣城市委市政府早早就开始谋篇布局,从画蓝图,到打地基,步履始终坚定。
举旗定向,纲举目张。宣城市先后出台《宣城市“万企上云”活动方案》《宣城市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宣城市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宣城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等系列文件,集聚要素支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循着切实可行的“路线图”,宣城加速推进的布局路径越发清晰。
——强化培训宣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全市工业互联网推进大会,顶格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组织市电信运营商、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优秀服务商,分区域、分行业开展工业互联网系列培训、沙龙等宣贯活动40余场。
——引培优秀服务商。吸引 SAP、浙江蓝卓、台湾鼎捷等 40 余家工业互联网优质服务商来宣赋能。积极培育本土工业互联网服务商 16户,编印《宣城工业互联网服务商汇编》《工业互联网·宣城案例》宣传推广。建立宣城5G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人才创新载体,为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夯实网络基础。2022年,全市新建5G基站1302个,超额完成省下达的1100个5G基站年度目标数,目标完成率居全省前列。截至目前,共建成5G基站3447个,实现乡镇及以上核心城区5G网络深度覆盖,94.8%的行政村开通5G信号。同时,联合溧阳建成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郎溪、广德已有183户企业入驻,推动实现苏皖合作示范区内企业互联、数据共享。
落子
走进位于宣城宛陵科创城的5G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一块大型屏幕上实时滚动着各类监测数据,全市230户企业运营情况,一目了然。
这正是由宣城市经信局和市电信公司共同打造的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宣城“工业大脑”。而这也正是宣城下好数字化转型这盘大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颗“棋子”。
“宣城‘工业大脑’成功发布iWork OS工业操作系统,实现工业软件的自主研发和运维,并已为全市653户企业提供‘一对一’定制化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宣城“工业大脑”负责人潘飞表示,“工业大脑”可以针对企业在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方面的不足出具有针对性的诊断报告,覆盖生产流程数字化、场景工艺自动化、内外网改造智能化、企业发展协同化等各个方面,大大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
只有“把脉问诊”清楚,才能有针对性地开“药方”。今年以来,宣城市经信局建立了2023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项目库,牵头制定了制造业数字化诊断模板,对入库的300余个项目组织专业团队,分区域分行业深度诊断辅导,为全年推动400户规上企业数字化免费诊断和完成300户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打好坚实基础。
起势
六轴工业机器人手臂不停摆动,自动检测线、HF密炼机、全自动小药称量系统等设备运转繁忙,智能搬运机器人沿着既定轨道穿梭,字节跳动中完成了数据传输……这是中鼎密封件高性能橡胶制品先进制造智能工厂每日运转的场景。
近年来,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推行数字化改造,建成的高性能橡胶制品智能工厂,实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控,产品合格率从 95.8%提高到 98.7%。
如今,随着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持续向纵深推进,像中鼎一样,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实践的案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批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企业,也不断在宣城萌芽、成长。
安徽捷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建成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集聚了80 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1(自营工厂)+N(协同工厂)”模式,打破了工厂间的信息孤岛,实现了将小订单拼成大订单,上游赋能的工厂已超过3000家,日订单量由不足1000单增加至5000余单。
博瑞特锅炉智能控制远程运维云服务平台建设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创造出“服务+制造”的新模式,实现锅炉智能化管控和远程智能协作,实现快速响应服务与性能评价分析,生产效率提升25%,废品率和劳动力成本均降低20%。
黄山胶囊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空心胶囊生产模式获批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新上13条自主研发的高速智能生产装备及配套设备,生产效率提高128.47%,运营成本降低27.54%。
安泽电工建成节能环保型蓄热式电热装置数字化车间实现全生命周期环节信息无缝集成,生产效率提高54.5%,运营成本降低23%,产品100%可追溯性。为此,安泽电工入选了2021年安徽省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司尔特肥业建成“工农云网”,实现智能测土、配方、施肥,产品升级周期由原来的4个月缩短为1.5个月,交付效率提升了22%……
提质、扩量、降本、增效,越来越多的宣城企业从探索、推进数字化转型中尝到“甜头”。截至目前,宣城市共87户企业荣获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数量居安徽省前列,制造业两化融合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数字化转型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对宣城而言,虽然数字化转型工作上了轨道、有了势头,但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改造升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部署,结合宣城实际,实施工业企业‘智改数转’行动,推动全市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宣城市经信局局长邱铁军如是说。(何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