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今年已是左唯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为“经开区”)工作的第8个年头。2015年,大学刚毕业的左唯从老家湖北来到合肥,入职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联宝科技”),自此在经开区扎下了根。
2015年,经开区正经历从“工业制造”向“工业智造”转型。从“制造”到“智造”,一字之变,凸显经开区发展思路之变:抓产业创新、抓科技创新,注重产业结构、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能创新,敢创新,恰恰也是左唯选择联宝科技,来到合肥经开区发展的重要原因。“当时各方面刚起步,但很明显,新兴要素都在此集聚,我相信联宝和经开区未来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左唯说。
再创业,大有可为
2015年以前,经开区更像是一个大型“加工厂”,大工业、大项目在这里快速生长,为合肥市工业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但随着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原有工业和项目逐渐暴露出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不高、科技创新能力偏弱等缺点,制约了经开区的进一步发展。
“二次创业”,势在必行。
2016年,合肥市经开区提出全面进行“二次创业”,按照规划,经开区产业发展目标放在“科技+产业”上,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手抓“创转升”(创新转型升级),寻求在创新提升中实现新突破,让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科技最大程度产业化,在加速家电、汽车、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迭代升级的同时,合肥经开区与清华、天大、北外、中科大等大院大所进行良性互动,推进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哈工大(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等“七大创新平台”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目前我们已经形成‘3+6’产业体系,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已成为经开区三大战新产业,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终端、快速消费品、公共安全六大主导产业也在快速发展。”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经开区集成电路产业成长壮大,集聚项目近百个,已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装备一体化的世界级战新产业集群。2022年实现产值137亿元,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实现产值超14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迈入快车道,以大众安徽、蔚来2家整车企业为龙头,集聚上下游企业76家,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504.2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聚集生物制剂、高端医疗器械、医药供应链三大板块企业200多家。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为经开区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创转升”系列改革则向开发区内原有低效用地、低效产能“开刀”,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2016年,经开区率先在安徽省内建立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制度,对占地工业企业实施综合绩效考评和差别化资源要素配置,率先向转型升级的“深水区”挺进,激励和引导企业形成亩均产出最大化的发展导向,走上了一条“高质量的增长、有效益的速度、可持续的发展”的路径。
环境优,才俊驻足
初春时节,站在联想科技港15层向西南方向俯瞰,南艳湖波光潋滟,公园内一片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左唯还记得2016年搬到科技港时的情景,“公司对面是一片忙碌的工地,经开区工作人员说,未来这里将会是一片湖。”如今南艳湖公园已成为经开区科研工作者放松心情的后花园,周边系列配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让科研工作者在经开区安心安家。
现在,左唯也成长为联宝科技项目管理部主管项目经理,负责召集团队解决数字化产品需求。“这几年公司业务发展得很快,越来越多青年才俊来到联宝,在经开区安家落户。”左唯介绍,目前身边研发的同事来自五湖四海,他们身上的共同点就是都有高质量教育背景,“已经有不少同事是来自北大、清华,还有很多是海归人才。”
高端人才在经开区集聚,这其中有企业发展带来的引力,同样也少不了经开区在各方面的助力。
谈到这些年在经开区工作生活的感受,左唯用一个词来概括——方便。“在我工作的这几年里,经开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左唯坦言,研发工作对环境要求都比较高,希望工作时能集中精力,休息时能放松心情,“这方面经开区做得都很好,在紧邻公司的地块建起公寓、公园和运动场所,还规划直通地铁站的公交线路,极大地方便了联宝员工在经开区的工作生活。”左唯说。
经开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经开区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给予企业更大自主权,除了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打造更好营商环境,还着重提升城市环境,创造条件吸纳更多高端人才入区就业、创业,加快产城融合。“通过一系列配套服务,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合理高效地配置资源要素,最大程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该工作人员说。(胡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