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浙江激发民营企业抖擞精神再出发

  原标题:擦亮“金字招牌” 激活“强大引擎”——浙江激发民营企业抖擞精神再出发

  浙江是改革开放先行地,民营经济发达。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市场主体已经超过940万,按照常住人口比例计算,浙江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老板。

  当前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机遇,浙江着力激发民营企业抖擞精神,带着信心再出发。

  信心来自深厚的现实土壤

  “中国去年出口新能源汽车67.9万辆,同比增长120%,中国连续8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居全世界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消费国。”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后劲,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充满自信。

  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中,近年来我国不少民营企业发展遇到困难,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一个共识是,大家还有生意可以做!”在一线密切观察民企动态的财经作家吴晓波调研认为,当前浙江民营企业家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环境是确定的,对大内需产业空间及其国际竞争力是确定的,对国内大循环市场、中国市场机会是确定的。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浙江推动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推进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的重要引擎。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市场主体已经超过940万,按照常住人口比例计算,浙江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老板。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记者走访了解到,从产业规律、营商环境等方面考量,浙江民营企业面向未来发展的信心来自深厚的现实土壤。

  浙江省委表示,当前着力进一步擦亮民营企业这个“金字招牌”,激活民营经济这个“强大引擎”,推动民营经济在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中再展雄风、再续辉煌、再创荣光。

  目前浙江正在实施三个方面的“强力推进”,部署以更大力度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地瓜经济提升能级“一号开放工程”。

  “优化营商环境,说到底是政府和企业双方主动、双向奔赴,共同商议,形成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秦诗立认为,政府服务企业和行业的能力,最终转化为助推企业发展的动力,带动区域经济素质和结构显著提升,这就是营商环境作为“源头活水”、营造发展大环境的魅力。

  2022年,浙江为企业减负4302亿元,减负金额首次超过4000亿元。同期,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是42.2%,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为2.93%,均创下13年来新高。

  专注科创沉淀发展新优势

  从2012年到2022年,三花控股集团坚持“低碳、智能、全球化”发展布局和“技术领先”战略,建立多层次研发体系,研发人员从1200人增至3400多人,研发费用增长5倍,占实业收入比例从3.6%增至5.5%。

  因为专注研发,这家企业十年间新增授权专利4000多项,增长6倍。而技术进步驱动企业抓住我国多个产业加速发展机遇,整体业务规模增长4倍,其中汽车零配件业务增长10倍,实现在全球制冷家电核心元器件、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细分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三花控股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张亚波表示,我国早在十多年前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到201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国,现在中国在市场、供应链、人才等方面都有领先优势,未来几年还会发展出完整电动车产业链,特别在电池和电子行业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优势,竞争力、话语权持续提升。

  天能是中国新能源电池行业领军企业、全球领先的绿色能源系统解决方案商。过去十年,天能控股集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经费增长4.5倍,研发人员超过2000人、占比接近10%。这家企业参与制订和修订国内国际行业标准150余项,累计拥有各类专利4200余件,天能股份专利申请数量位列科创板上市企业第3位。

  “企业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 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表示,企业近年来研发高性能绿色动力电池,应用场景从二轮、三轮车,升级到“上天入海”,为航天、海事等“大国重器”配备动能。2022年,天能钠电完成一期研发和产业孵化,氢电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产品实现突破,第一代固态电池研发成功,建成了电池行业首个“产业大脑”、首家全产业链智能工厂。

  受到中美经贸摩擦、全球疫情等因素持续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急剧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受考验。记者了解到,浙江不少制造业企业在市场低潮期“深蹲蓄势”,专注科技创新,沉淀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富通集团以技术创新和技术领先为优势,年研发费用投入始终超过3%,由此成功掌握了高温超导电缆制备技术,同时依托在光通信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在光通信全产业链领域构建起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进一步拉近了中国光通信行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跻身全球前沿位置。

  浙江省工商联主席、富通集团董事长王建沂认为,面向未来,如何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足行业和技术前沿,积极预研和布局新兴产业、技术,是我国民营企业培育新动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披荆斩棘谱写新的创业史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屠红燕在朋友圈发出两张照片,一张是她与鲁伟鼎在人民大会堂前的合影,另一张是沈爱琴与鲁冠球25年在同一地点的合影。

  1975年,沈爱琴从杭州第一织布厂买来10台被淘汰的铁木织机,连同22位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在笕桥镇一隅,两间低矮破败的平房里开始了一个社办企业的创业之路,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发展成为中国屈指可数的“丝绸王国”。如今,屠红燕致力于品牌出海,砥砺创新提升中国丝绸产品的附加值,一步一个脚印淬炼着产品国际竞争力。

  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与时代同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机遇,广大浙商表示,进一步擦亮“四千精神”,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再出发,努力谱写新的创业史。

  经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也依赖客观条件,但更需要很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浙商精神的内核,“四千精神”不仅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家的口号,也是当下面对发展困境的必须用好的法宝。

  “真实的外贸现状是怎么样的?”“我们有哪些优势?”“成为外贸人需要哪些条件?”……近日,浙江绍兴上百名从事外贸的青年创业者齐聚柯桥,聆听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海外市场促进会的专家分析研判外贸形势。活动当天,偌大的会议室内座无虚席,不少人只能站着听课。

  柯桥是改革开放以来浙商艰苦创业、融入全球的一块高地。这里是全球纺织品集散地,年纺织品出口额超过1000亿元,贸易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柯桥中国轻纺城年交易额达到3000亿元、占全球四分之一。

  参与此次活动的青年不少是“布二代”,他们父母辈大部分从事内贸生意,早早培养子女学英语、西班牙语,或者国际贸易、金融等专业,接力发展外贸事业。此外,还有近半是外贸新人,虽然经验不足,但勤奋好学,青年人的活力与热情传递出满满的希望。

  “虽然目前全球贸易风云变幻,但中国的供应链和市场是足够让我们做点事的。”浙江米娜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魏长军是柯桥海促会执行会长,也是柯桥首批在海外开办工厂的企业家。他结合自己多年的行业经验,引导外贸青年静心、专注,“向大树学习,只有根系发达,才能枝繁叶茂、风雨不动”。(方问禹)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0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