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建造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之后,江南造船董事长林鸥曾跟欧洲某软件巨头交流:有没有可能,在数字世界高度还原南极结冰状况,将一艘带着性能和温度的高仿真数字船,放在“数字南极”中,从而反推重型科考船的各类参数,以确保其在南极安稳度过3年?面对如此“脑洞”,欧洲巨头不愿多语,因为这类以虚促实的数字孪生等领先技术,欧洲自己也正在钻研布局。
中国制造已在全球占据相当份额,上海制造也正全力行走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征程上,转型场景极丰富,所遇挑战亦无“作业”可抄。能否破题?记者在“2023工赋创始人峰会”上似乎找到答案。正如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协会会长张锡平所言,“在上海,有一群懂行、敢闯、深耕不辍的工赋创始人,正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不断为产业升级赋能,为创新发展拓行。”
70多岁的老厂上海汽轮机厂在节能降碳上的痛点,就在上海本土工业互联网的赋能下获得更优解。近年来,上海汽轮机厂抢抓了全球不少订单,但总经理工作部副部长庞兆智一打开电费账单便震惊了:“我们产能提升10%,要多交21%的电费。”于是,上海汽轮机厂计划部署新能源,却依旧迷惘。第一,8万平方米厂房,该铺多少光伏?第二,兼用储能技术,每天进出量与产能难匹配怎么办?第三,需增加多少人力来维护这些绿电设备,投资回报周期有多长?这些经济账不得不算。
上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这一超复杂场景,很快等来了解锁者——上海电气数科,解锁利器名为“星云智汇能碳双控平台”。
上海电气数科总经理侯智斌把上海汽轮机厂的需求归纳为“有名、有利还省心”,这在过去可谓“不可能三角”。然而,当节能技术与产品叠加了数字技术,不可能便成了可能。
侯智斌介绍,我国工业用电阶梯电价可从标准电价的40%节节跨到225%,对工厂而言,每小时的电价都不同。与此同时,工厂部署光伏和储能技术后,发电量同样实时变化。比如天空来一片云彩,光伏发电量立马下降。另外,工厂如今多离散制造,排产中充满变量。侯智斌说:“一部手机每秒计算量相当于一个人不眠不休近100万年的计算量。所以,要对一个多变量、多参数、多实时变动下的能源供给和使用进行实时监测及预测,靠人算或经验不可能完成。这时候恰恰需要数字化。”
据介绍,上海电气数科的“星云智汇能碳双控平台”,背后是上海电气数十年积累的超过300个基于工业和能源的机理模型和算法,可实现能源规划与仿真、设备接入和数字化能碳管理,甚至能依据气象情况提供辅助决策,预计先期可为上海汽轮机厂每年节省600万元电费,减排超过6000吨二氧化碳,5年内可收回投资成本。
不止上海电气数科,上海本土工业互联网直面上海制造业不为人知的痛点高频发力,还表现在雷昶科技的“雷昶制药智造质量管理平台”,解决了疫苗企业上药康希诺在生产管理中的“三防”问题,即防混淆、防差错、防污染。另外,得帆信息的“得帆云DeCod低代码aPaaS平台”,已运用于上海三菱电梯的设计、制造、安装、维保整个业务流程,业务量和维保量逐年快速增长,但相应管理部门人数未见明显增加。
上海三菱电梯信息部部长助理左文杰坦言,20多年前,公司就已用上了德国软件巨头思爱普的ERP(企业资源计划)软件,“但随着公司产生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业务,传统软件已不足以支撑”。
事实上,左文杰道出了许多上海制造企业的共同感受。近年来,国内一些曾供职于老牌制造企业的人才开始自立门户,因为深谙本土制造业流程和管理痛点,自主研发出了更对路的数智化软件,反而更受企业欢迎,一批本土工赋创始人新势力也因此迅速崛起。比如,10年前,傅源还是麦肯锡工业能效业务提升亚洲区负责人,但2016年她创办了优也科技,并立下目标:用数字化为中国节能降碳增效1%的GDP;又如,郭文蔚曾任职于博世、霍尼韦尔等世界500强工业企业,于2021年创立羚数智能。
据张锡平介绍,目前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协会已集聚会员企业超过400家。根据《上海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到2025年,上海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实现全覆盖,数字化转型比例不低于80%;上海全市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并形成“12345”,即10个试点示范园区、2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3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40家“工赋链主”、50个超级场景。其中,以“场景为王”的工赋创始人无疑是最关键的力量。(李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