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上海黄浦坚持全方位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在人才流动、培养、激励、保障等方面精益求精,不断完善人才发展综合环境,凝聚各界人才的向心力和归属感,通过事业聚才、服务留才、平台育才,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企业和人才选择上海、选择黄浦,就是选择了更优的营商环境、更多的合作伙伴、更大的发展舞台。当前,黄浦区正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人才高地,努力提供多元优质的文化、教育、医疗资源和精准高效的政策、制度、服务供给,让更多创新创业人才在这里安居乐业,在这片热土拥有舞台、实现价值、成就梦想,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人才工作新态势。
中国恒瑞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勇涛:
“黄浦区的‘三重魅力’让我倾心”
●希望公司能立足黄浦,不断拓展全球影响力,争取在碳纤维汽车零部件领域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
定路线、排行程、找市场、谈客户……春暖花开季,顾勇涛非常忙碌。身为中国恒瑞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他,即将飞赴欧洲参加4月下旬的法国巴黎JEC复合材料展览会。“三年疫情过去,欧洲的新材料市场开始复苏了,趁着这次机会想出差半个月,在欧洲多个国家跑一圈,多多开拓市场,寻找新的业务合作机会!”
中国恒瑞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是高性能复合材料,是连接新材料行业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终端应用行业的一个节点。目前,国内的复合材料行业布局主要聚集在上游原材料生产环节,侧重于专业成型环节的优秀企业凤毛麟角,即便是在国际范围内也属于稀缺资源。在高性能复合材料这条“新赛道”上,恒瑞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三年疫情期间,恒瑞公司业务逆势上扬,团队成员已从300多人成长到1400多人。“身处‘新赛道’,又赶上行业应用爆发期的‘风口’,再加上黄浦区政府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对海归人才的重视,公司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我们也有信心继续做大做强。”
顾勇涛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侨居生活了20多年,2006年毕业于巴塞罗那阿巴特·欧利巴大学商学院。2014年,顾勇涛回国发展,创立中国恒瑞有限公司,开始深耕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服务沃尔沃、吉利、一汽、长安等多个国内外知名汽车主机厂。
回国后,除在江苏省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设厂,顾勇涛也在第一时间看中了上海市黄浦区,在新天地设立了办公区域。“黄浦区是上海的‘窗口’和‘名片’,是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区,展示效应、品牌效应显著。在黄浦区办公,我能更方便地对接国内国际市场、找到潜在的客户。目前我们公司在全球多个国家都有产业布局,扎根黄浦实现下一步发展,有助公司进一步实现国际化。”顾勇涛告诉记者,后来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办公区域一度搬离黄浦,但今年7月,公司在上海的办公区域又将搬回黄浦区。
顾勇涛告诉记者,除了品牌优势、对接潜在客户更便利之外,黄浦区还有两点很吸引他,那便是对于科创企业的了解和对于人才工作的重视。
去年进博会期间,恒瑞公司的展台前迎来一位特殊的观众——黄浦区委书记杲云。顾勇涛上前介绍公司业务和产品:“碳纤维密度小,比钢结构减重50%,比镁和铝合金结构减重30%,直接影响车辆的节能、加速、制动性能。此外,碳纤维的碰撞吸能是钢的6至7倍、铝的3至4倍,可让汽车零部件更轻盈、更安全。另外,我们公司还致力于节能环保事业,投入大量资金开发了低成本的碳纤维回收技术,可用回收的碳纤维做成建筑模板,替代木制品、铝制品,大大节约建筑行业的用工成本。”“这些内容都非常专业,但杲云书记在交谈中不时提问,还特别关心我们公司产品的市场情况,勉励我们在科研创新之路上再接再厉,这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顾勇涛还表示,黄浦区科创氛围浓厚,通过和区科委工作人员的交流,能明显感觉到区相关部门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这个新兴产业做过细致的市场调研,还能主动根据企业产品提出对应的推广应用场景。“这让我感觉政府很了解我们,很内行,交流沟通非常顺畅。”
人才优势,也是黄浦区吸引顾勇涛的地方。他告诉记者,早在2019年底,黄浦区外国人办证窗口和出入境窗口就已携手合作,在全市率先实现来华工作的外籍人员(A类)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的“一门式”受理。“目前,我们公司在国内的产业版图是在江苏设厂、在上海设销售部门和市场部门。考虑到黄浦区对于高素质的外籍专家和留学归国人员的吸引力,我们计划在上海组建一支研发设计团队,更进一步进行前期的高性能碳纤维零部件工程设计和海外技术交流及预研类项目开发。另外,这样的布局也有利于公司未来外籍高管、外籍研发人员到国内来工作。”顾勇涛信心满满。
在黄浦区品牌优势、科创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的加持下,中国恒瑞有限公司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在碳纤维汽车零部件中国市场上已是占有率最大的企业。“这几年,国家对于新能源车产业及节能减排越来越重视,我相信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应用市场将越来越广阔。我将利用自己在国外的人脉资源,介绍一些项目负责人、企业家、科研人员到黄浦区来考察交流,希望有更多产业链上下游的好项目能落地黄浦,促成更多全产业链合作。同时,借助黄浦区的品牌效应和产业资源,我们也将继续推进公司的研发设计和业务布局。今后我希望公司能立足黄浦,不断拓展全球影响力,争取能在碳纤维汽车零部件的细分产业领域内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
知外文化合伙人贺晓波:
“政府‘懂行’,我们才愿意在此扎根”
●上海是充满活力的城市,黄浦是富有人情味、对企业关怀备至的地方,我们感受到了细致的服务。
“知外团队有145人了!今年有6个同事申请了换城市工作,现在我们在北、上、广、深都有办公室,还有人携带一家五口从北京来到了上海。春天来了,新的生活、新的工作正在向我们招手,大家都想去更能激发好奇心、距离幸福和家人更近的地方。”不久前,贺晓波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信息,收到不少人点赞。身为知外文化公司的合伙人,他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公司最近几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和黄浦区深度结缘,在他看来正是实现了“距离幸福和家人更近”的目标。
近年来,在线新经济蓬勃兴起,MCN行业飞速发展,并在短短数年间完成了自我进化,竞争不再是单纯流量的竞争,商业变现模式更加多元。如今,各类MCN机构和团队正以越来越专业的内容、精准的流量为品牌提供整合度更高的营销传播服务。知外文化,就是一家头部MCN公司。
贺晓波告诉记者,知外文化于201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业务为协助品牌进行互联网推广,涉及平台包括知乎、B站、抖音和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公司服务企业主要来自电子产品、服装、美食、快消、汽车、电商、美妆、奢侈品等行业。作为一家内容创业机构,知外文化此前早已在北京、广州、深圳布局,但直到2020年才开始开拓华东地区。“一开始,我们把华东地区的业务重心放在了杭州。运营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华东地区的同事们经常要往返沪杭两地出差,明显感到上海的市场空间大,有非常多的客户资源,于是就开始酝酿把华东地区的业务中心放到上海来。”
“在线新经济”是生产服务消费深度融合、线上线下应用场景深度融合、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新重构,不仅是生产消费的模式创新,更是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自2020年起,包括无接触配送、在线文旅、生鲜零售电商等领域的“在线新经济”在上海蓬勃发展,市级层面还出台了一份《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宣布将聚焦12个重点发展领域开展布局。在“在线新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强劲新动能的过程中,知外文化敏锐地抓住了机遇。
很快,贺晓波和公司其他负责人就开始寻觅在上海落户布局的渠道。经朋友牵线搭桥,知外文化和黄浦区人才办取得了联系。“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黄浦区文旅局对我们非常热情,很快就帮我们在思南路找到了办公场所,并提供了免租一年的优惠,这为公司在上海的发展提供了极大助力。”贺晓波告诉记者,疫情期间,知外文化的华东区业务不减反增,团队也得到了扩大,这让他们进一步看到了在上海发展“在线新经济”的潜力。“在我们扩大华东区域经营规模的过程中,黄浦区人才办与区文旅局工作人员全程和我们保持紧密沟通,对接相关政策事宜,比如人才政策、企业税收优惠、未来能够享受到的文旅产业叠加扶持政策等,让我们感到非常贴心。由于区里提供了从人才居住到子女教育的全流程服务,目前公司有不少同事正准备带着家人一起扎根上海、安居乐业。”
贺晓波告诉记者,在和黄浦区相关部门洽谈公司落户、注册等事宜的过程中,他明显感觉到了黄浦区对于文化产业、文化公司的重视,提供了各种“无死角”配套政策。“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黄浦区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工作人员和我们沟通起来毫无障碍,他们对在线新经济、流量经济、网红经济、MCN机构等是‘懂行’的,对整个市场发展方向的洞察也很深刻,并没有抱着一种‘想当然’的刻板印象在和我们沟通。这减少了很多沟通成本,快速增进了我们和黄浦区之间的互相信任,有助于我们坚定扎根于此发展华东区业务的信心。”
去年夏天,在黄浦区的帮助引导下,知外文化的华东区域办公室搬到了延安东路175号旺角广场。贺晓波告诉记者,走到办公室窗边,浦江两岸的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能尽收眼底,让人顿生豪情。“上海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黄浦区是一个富有人情味、对企业关怀备至的地方,我们在这里感受到了细致周到的企业服务。目前我们已在黄浦区新注册了一个公司,相关业务正在往这家新公司陆续迁移,团队规模也在逐渐稳步扩大。相信在这浦江涌流、人文荟萃之地,公司会迎来新一轮飞跃式发展。”
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系统免疫研究中心主任黄来源:
“在这里,我找到了干事创业的激情”
●这样顺畅的沟通合作机制、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在国外很多地方是做不到的,但在这里可以实现。
不久前,在沪工作的45岁马来西亚学者黄来源(Ng Lai Guan)回家探亲。“妻子见到我以后非常惊讶,说一段时间没见我,怎么走路速度都变快了,风风火火的,有点跟不上!妻子的惊讶让我非常感慨:在上海、在黄浦工作,让我感受到了这座朝气蓬勃的大都市的活力,我的工作、生活节奏也潜移默化变快了,感觉自己变得越来越年轻,就像回到了读博士的时候。在这里,我找到了干事创业的激情!”
去年1月,经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董晨引荐,此前长期在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从事免疫学研究的黄来源来到上海工作,目前为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系统免疫研究中心主任、资深研究员。他的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探索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分化机制、迁徙特性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他曾于2020、2021、2022年度连续三年被评为相关领域内论文“全球高被引科学家”(HighlyCited Researcher)。
即便是这样的“学术牛人”,刚到上海时依然碰到了棘手的难题——申报人才项目需要填写一些表格,但黄来源对国内的一些政策标准、填写注意事项并不了解,起初不知道应该怎么填。“所幸,在学校相关负责人和黄浦区相关工作人员的对接帮助下,填表格等事并不需要我多操心,他们很快就帮我把相关手续办好了,申报人才项目也非常顺利,这让我可以尽快开始专心研究。”
黄来源告诉记者,除此之外,黄浦区相关部门还在生活上提供了精细周到的服务。比如,区里正为他在研究院附近找寻人才公寓,目前相关申请流程正在稳步推进,很快就能办妥。住进人才公寓后,黄来源步行不到10分钟就能上下班。
为什么选择来上海开展科研工作?黄来源表示,除了董晨院士的引荐之外,另一个原因是,近年来通过各种学术论坛交流,他明显感觉到中国的科研环境越来越好,在免疫学这个专业领域内,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至于来上海,是因为这里有非常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我所在的研究院可以非常便利地和医院、和临床医生进行合作,大大提升了科研工作的效率。”
记者了解到,2021年4月29日,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经市政府批准揭牌成立,由市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建设。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仁济医院,研究院聚焦肿瘤免疫治疗、慢性炎症疾病与移植免疫、传染性疾病与疫苗等研发方向和应用领域,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免疫创新策源地、免疫学领域的高端和关键人才引育基地、国际一流的免疫学基础创新到产业应用的转化基地。因此,一方面黄来源的研究可以紧贴医院临床医生的实际需求,能及时通过大量临床样本推进研究、根据临床试验结果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另一方面,临床医生也能在第一时间应用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帮助更多病人缓解病痛。“这样顺畅的沟通合作机制、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在国外很多地方都是做不到的,但在这里可以实现。”
由于在生活、科研上得到了诸多帮助,黄来源在上海如鱼得水,开足马力进行前沿研究。一年多来,他参加了不少学术沙龙和论坛,4月初还将赴清华大学参加一场专题讲座。目前,他的研究团队有8人,最近正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希望未来能把团队扩大到20人左右的规模,形成一个多元化、梯次化的科研团队。
黄来源对记者说,现在他所在的团队内科研氛围很好,大家互相借鉴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推进项目研究。“国内的科研人员视野、格局很大,并不仅仅想做上海第一、中国第一,大家都想做出全球领先的成果;另外,国内的科研人员开展工作都是脚踏实地的,都很拼,每天起早贪黑地扎根实验室,这些特点让我印象深刻。今后,我希望利用自己在美国、澳洲、新加坡等多地工作过的优势,搭建更多平台,为更多国内的年轻科研人员建立国际交流通道,同时把更多优秀的国外人才吸引到上海来。”(茅冠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