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结和推广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现推出“乡村筑梦人”系列报道,讲述金融助力乡村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故事,凝聚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奋进力量。
“从事粮食种植7年来,我愈发感到,只有人才下乡,才能够带动当地整个产业升级、农民致富。”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镇江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巧提出关于实施新农人支持计划支撑农业强国的建议,呼吁为符合条件的“新农人”提供更多支持政策,让“新农人”感受到农民是一个体面的职业,为建设农业强国做好人才支撑。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数累计达1220万人。他们扎根农村,凭着种养新手段、营销新思路,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希望,魏巧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返乡创业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水稻种植农人、生物农业专家、致富带头人……“80后”魏巧有着多重身份,而返乡创业之前,她却有另一重身份——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先锋村四季春农业园调研。当时,魏巧的父亲魏云烽在镇江新区从事农机服务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我记得那天深夜,父亲打电话跟我说,总书记高度赞扬农业专家赵亚夫,你们两口子都是学农的,希望你们能回来接我的班,像赵老一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魏巧回忆道。
在父亲的激励下,2017年4月,魏巧与在北京大学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丈夫孙振中双双辞职,回到老家镇江,一起探索数字化大田种植。
魏巧在父亲创立的润果农业的基础上,推动公司从种植、管理到销售全数字化模式,实现了公司农产品直接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对接,润果农业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批数字农业试点项目。
如今,润果农业年产稻谷1万吨,农田管理已从1个人管200亩上升到1个人管500亩。润果农业所需的农人也从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变成了会操作机器,看得懂数据的农机手、无人机飞防手、智能化农场管理员。
数字农业 亩均效益增加28%
2019年,润果农业在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将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入现代农业,创建智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用科技的力量开展集约化经营。2020年,公司成功申报国家“大田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这意味着采用大田数字农业管理模式,通过农业数据信息的采集、交换、共享、开发、服务等,就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化决策辅助。
提及成果,魏巧不无自豪地说,有了平台的支撑,和传统农业生产相比,现在劳动力用工减少30%以上,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5%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亩产提升9%,亩均效益增加28%。
企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2023年初,农行镇江分行为润果农业发放500万元的信贷支持,为企业春耕备耕提供了资金保障。“这笔贷款无需企业提供任何抵质押担保。”农行镇江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该行与江苏镇江信用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合作,创新推出的“商户保”业务,依托担保公司的增信优势,就能为“新农人”提供便利融资支持。
出心出力 农业大有可为
眼下,正值早稻播种时节,在润果农业镇江基地,田成格、水成网,田间几乎看不到弯腰劳作的人,只有农机和无人机现场作业。在这里,每块都是约20亩的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让智慧农业逐步走向现实,而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早在11年前,魏巧的父亲魏云烽投身农业时,农行就已经以“真金白银”参与了高标准农田的投资建设。
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让高标准农田插上了机械化、数字化的翅膀。如今,润果农业成为全国第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示范单位,建有镇江市单体规模最大的粮食烘干中心。润果农业的数字化发展模式也走出了镇江,在苏州建立了5000亩水稻基地,这也是苏南地区单体最大的水稻生产基地,目前已形成集耕、种、管、收、烘干、仓储、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
魏巧和团队扎根一线,让“扫码种田”成为现实,自身成功创业的同时,她也始终铭记身上的责任。近年来,魏巧和团队先后以技术培训、就业帮扶等方式带动农户10000余户,累计带动脱贫3000多人。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魏巧呼吁更多的年轻人扎根“三农”,在乡村振兴的建设中出心出力。魏巧说:“只要用心,都能做好,农业是大有可为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