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嘉兴:厚积智造创新优势 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

  原标题:嘉兴 厚积智造创新优势 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

  去年年底,浙江嘉兴召开市委九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嘉兴市委关于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此前,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嘉兴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

  今年开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嘉兴市委市政府召开千人大会,把目光聚焦到一个主题,就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把“C位”留给一个群体,就是广大制造业企业和企业家代表。嘉兴提出统一的行动目标,推动嘉兴从“制造大市”迈向“智造创新强市”。

  这些年来,嘉兴不断探索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产业协作体系与合作模式,重点承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外溢转移。“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推进一体化”已经成为嘉兴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先行的关键之举。

  嘉兴正在力争成为区域“战略中心”,目标是到2027年,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要实现这一愿景,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关键。嘉兴明确实施产业能级提升工程,推动制造业、服务业、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着眼构建“135N”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打造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全要素生产率高的长三角核心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对嘉兴而言,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定位,是一场系统性的重塑,将指引嘉兴推动城市加快实现由“立足全省域”向“放眼长三角”的跃升,由“承接溢出效应”向“主动对外辐射”的变革,由“服务配套”向区域“战略中心”的重塑。

  4月28日,2023上海·嘉兴城市推介大会暨嘉兴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大会聚焦“‘嘉’在长三角、智创‘兴’未来”,全面推介嘉兴城市品牌形象和一体化工作成效,签约一批长三角一体化项目、产业投资项目,启动“一体化赋能高质量发展”走进嘉兴主题行动。曾经,嘉兴是上海的“后花园”,如今,嘉兴期待以更高能级融入上海大都市圈。

  产业链配套创新载体共建 沪嘉同城携手共进

  嘉兴地处长三角核心位置,上海是长三角龙头城市。历届嘉兴市委、市政府都将主动接轨上海作为产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这些年,嘉兴主动接受上海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溢出产业和产品,充实嘉兴的工业基础,加速嘉兴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在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疏解非核心功能的大背景下,嘉兴与上海的合作正逐渐从承接转移到产业互动转变。

  2016年,在上海浦东快速发展的格科微电子公司有了外迁工厂的意向。一年后,格科微电子项目成功落户嘉善经开区。2021年,格科微电子公司产值一路增长至38亿元,CMOS图像传感器出货量世界第一。去年8月,格科微电子公司又成功研发单芯片0.7μm3200万像素图像传感器,打破韩国海力士技术垄断。

  在格科微电子公司这个“链主型”企业的带动下,通过“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引进了一批半导体产业核心企业落户嘉善,总投资近300亿元,目前格科嘉善工厂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95%左右,其中65%以上由嘉善企业提供。

  去年起,沪苏浙皖联合成立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四大产业链联盟,促进产业链创新平台和科研资源共享。为打造新产业集群,嘉善迅速出台产业、金融等一揽子政策,发布祥符英才计划,加大人才补助力度,并由政府出资,代建了一批适应集成电路产业的标准厂房,加快大项目落地。

  小小的传感器折射的,正是嘉兴与上海在产业合作中的广阔前景。近年来,嘉兴各县市区建立了与数字经济、光伏产业、汽车产业、新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通讯产业等领域相关的各类产业园区,如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秀洲光伏小镇、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海盐经济开发区5G产业园等,不断完善产业链配套建设。嘉兴引进上海等长三角地区企业数百家,带动了本地相关企业的发展。

  沪嘉两地不只有产业上的合作,更有着眼于未来的创新研发平台建设,这为嘉兴的城市发展输入了可持续的“造血基因”。

  目前,沪嘉两地产学研合作的加强,是嘉兴强化深入合作的重头戏。事实上,嘉兴也正在加强与上海高校共建创新载体,如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两所高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设立桐乡工作站;华东理工大学新能源材料研究中心落户在嘉兴秀洲国家高新区,双方共同开展高效太阳能电池领域技术研究和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光伏联合创新研究院落户在秀洲区;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嘉善县设立了分中心。

  去年9月6日,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祥符荡科创绿谷研发总部正式“开门迎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清华长三院等大院名校的实验室相继入驻。今后,纳米医学、未来数字创意等一大批前沿高端项目将由此萌发起步。各实验室一派繁忙景象,科研人员瞄准前沿科学领域,力争实现新的突破。比如浙江大学未来健康实验室正在张伯礼院士的带领下,围绕抗衰老、抗慢性重大疾病等方面,推进产品研发;祥符实验室则正加快推进高性能稀土生物纤维研究。

  沪嘉杭G60科技创新走廊,同样是嘉兴深化接轨上海的重点项目之一。在这条“走廊”上,以G60高速为纽带,沿线的上海市、浙江省嘉兴市和杭州市等长三角重要城市被串联起来,以交通网络为基础,打破行政区划,推动科创要素自由流动、自由组合,共建共享区域创新体系。

  同时,嘉兴正加快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南翼”。积极联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建设,探索建立高端商务、文化旅游、特色会展合作机制,加快融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上海漕河泾海宁分区等平台合作水平,积极引进功能型、区域型总部基地,高效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实现与虹桥功能互补、优势叠加。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推动制造业蝶变跃升

  嘉兴靠制造业起家、以制造业见长、因制造业兴旺。以智造创新为突破,嘉兴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对于进一步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嘉兴的底气越来越足。

  “制造”与“创新”始终如影随形,嘉兴制造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锐意进取的创新史。近年来,嘉兴着眼于自身城市能级提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优质企业方阵,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在嘉兴,产业集群化规模已初现雏形。氢能产业是其中一个代表。这些年,嘉兴先后引进世界500强、全球氢能产业龙头企业美国空气产品(AP)公司和国内氢能领军企业美锦、国鸿氢能2个百亿级项目,基本实现氢气制备、储运、加注,氢能装备核心部件,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布局。

  背靠高能级园区,新兴产业振翅腾飞。海宁立足天通控股打造泛半导体产业园,又牵手国家大基金,成立总规模16亿元的半导体装备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和总规模20亿元的半导体芯鑫租赁平台,带动京东方、中国电子等一批上下游关联企业集聚;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南湖生命健康微电子产业生态园、秀洲国家高新区智联大健康产业园等平台加速崛起,吸引亚瑟制药、维亚生物科技等重量级项目落户,产值规模突破60亿元,形成以高端药物制剂、先进医疗器械为主的产业集群。

  在嘉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蔚然成风。全球每7台冰箱,就有1台用加西贝拉压缩机。“70多个零部件组成一台压缩机,而我们接到订单到启动生产链只需几分钟。”加西贝拉总经理张勤建说,让产业链条严丝合缝动起来,靠的是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让140多家配套企业高效协同,企业还成为G60科创走廊工业互联网标杆。

  以雅莹为代表的嘉兴现代纺织服装行业,正引领国内时尚潮流,年产值突破1500亿元。前不久,雅莹集团牵手全球领先的企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SAP。董事长张华明说:“数字赋能流程变革,构建一体化数字管理平台,助力打造民族时尚品牌。”

  随着“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有序推进,截至去年,嘉兴累计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66家、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131家。新凤鸣“化纤行业5G+全要素一体化平台”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汉脑数码“防疫物资供应链恢复及柔性转产解决方案”入选国家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名单,嘉兴云切“基于智能匹配算法的钢板切割分享制造应用”、嘉善富通“光通信全产业链协同作业管理平台创新应用”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案例名单。巨石玻璃纤维等4家企业上榜浙江省“未来工厂”名单,恒锋工具、晶科能源等6家企业成为浙江省“未来工厂”培育企业。

  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是嘉兴的新定位新使命,嘉兴已明确打造“七型城市”的具体目标。这其中,第一个就是“实力型”城市。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优化“存量”,从“量大”转向“质强”,嘉兴正加快智造创新强市建设,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走一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新路。

  高质量外资集聚给力 为制造业发展保驾护航

  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最优质的周边环境,嘉兴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成为浙江省首批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为企业家干事创业保驾护航。

  去年年底,为了推动外贸抢订单、外资促招引,嘉兴主动出国“抢订单”。在嘉兴组织的亚洲纺织成衣展参展团中,因为参展成果显著,嘉兴瑞丽家纺有限公司董事长费中富计划在波兰设立工厂,精先服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卫决定在日本设立办事处。今年以来,嘉兴对外开放的脚步也一刻未停。就在这几天,嘉兴欧洲商务考察团马不停蹄,参加重点展会、举办城市推介会、项目洽谈会、拜访国际行业龙头企业……在考察团的努力下,投资5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项目和1亿美元新材料项目成功签约。

  聚焦制造业招大引强,以采埃孚、日本电产、松下、克劳斯玛菲、乐高、蒂森克虏伯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企业接踵而至,先后落户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07个,优质外资的引入,为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聚焦产业合作,突出国别特色,嘉兴创新建设了中日、中德、中荷等8个省级国际产业合作园,围绕重点国家精准开展招大引强。嘉兴成为全国日资、德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先后引进日资企业682家,德资企业173家。近三年来,全市实到外资中,日资、德资、台资分占全省的51%、37%和24%。

  招商引资是推动产业发展最有效的手段之一。2022年,嘉兴实际利用外资31.57亿美元,居长三角核心16城市地级市第3位。今年一季度,嘉兴同样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1—3月,嘉兴实到外资14.6亿美元,总量居全省第3;引进超亿美元项目34个,列全省第1。制造业利用外资亮眼,实到外资5.8亿美元,列全省第1。

  在嘉兴,现代服务业正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嘉兴积极培育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总部经济,加快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5%,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同时,嘉兴积极构建市场化、可持续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探索设立科创金融母基金,鼓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设立科创金融专营机构,推广知识产权和投贷联动模式,支持嘉兴银行向科创金融特色银行转型,新增科创企业贷款300亿元以上。2022年11月,嘉兴作为唯一地级市,和上海、南京、杭州、合肥一起,入选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在嘉兴,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嘉兴正加速构筑“北斗七星”营商环境格局,打造具有嘉兴辨识度的“三服务”2.0版。企业需求“码”上就能办,浙江首个惠企政策线上兑付系统在嘉兴市企业服务综合平台上线运作,23.8万家领到“企业码”的企业,轻点鼠标就能兑换各类财政补贴。金融服务“一键”即可到达,嘉兴银保监分局组建金融指导员微网格,为6万多家企业配备金融指导员2000余名。嘉兴是全国第9个进入“贷款万亿俱乐部”的地级市,制造业贷款占比、小微企业贷款占比以及不良贷款率等六大指标浙江领跑。

  连江通海日新月异 打造“公铁水空”联运枢纽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嘉兴撤地建市40周年,也是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加速推进之年,嘉兴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摊开地图,经济高度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中,不仅有经济总量迈上4万亿元台阶的上海,杭州、南京、宁波、苏州、无锡、合肥等城市的经济体量均超过万亿GDP。建设“公铁水空”联运枢纽,联结这些大城市,嘉兴拥有地理的中心优势,这也将在未来,成为嘉兴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最有利条件之一。

  近年来,以“交通强市”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公路方面,嘉兴“三纵三横七连”的高速公路和“五横五纵一连”的国省道网络加快成型;铁路方面,沪昆、通苏嘉甬、沪乍杭、沪杭城际等铁路见证着嘉兴“轨道上的长三角”呼啸而来;水运方面,嘉兴拥有前海后河的独特优势,是发展海河联运的理想之地。目前,嘉兴“一枢纽八联十通道”的海河联运总体布局已经形成,嘉兴港在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排位提升至第83名;航空方面,4月14日,嘉兴全球航空物流枢纽项目开工建设,标志着嘉兴机场及其配套工程已全面进入开工建设的加速期。

  对嘉兴而言,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的定位,将进一步推动嘉兴成为“海陆空铁水”各类交通设施的交汇中心,货流、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交流中心,可以更好地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竞争胜势,辐射沪、杭、苏、甬四大万亿级城市。

  今年,嘉兴将重点抓好嘉兴机场、通苏嘉甬高铁、苏台高速二期、浙北海河联运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完成综合交通投资380亿元以上。嘉兴的目标是,到2027年完成综合交通投资2000亿元以上,建成“公铁水空”四大枢纽,基本实现城际、市域、市区3个“半小时交通圈”人口全覆盖、长三角中心区1小时通勤,基本建成高水平交通强市,成为长三角重要枢纽中心。(巩持平)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79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