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跨国公司投资上海有了新变化:除了新建工厂和产线,更多研发中心加速“落沪”
今年4月,科德宝集团管理委员会成员洛伊德刚完成期待已久的中国之行,不仅参观了集团旗下多家公司和上下游产业,其中去年刚设立的上海技术创新部门更是让她兴奋不已。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跨国企业投资中国不再局限于新建厂房和生产线,还将研发中心和事业总部“搬”来上海,一些企业的创新园区甚至十年三度扩建,以便更好地培养本地化人才和服务全球市场。为此,上海的全球研发中心的集聚效应显著增强,总部经济能级不断提升。
加强在华布局
前不久,科德宝集团公布了2022财年年报,其中在华业绩成为年报亮点之一。据洛伊德介绍,去年科德宝集团实现销售额超117亿欧元,同比增长17%,其中大中华区销售额102.2亿元,占总销售额约11%。
“去年是科德宝第一次参加进博会。进博会为外企将先进科技与产品引入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同时也创造了与中国合作伙伴双向沟通的窗口。”科德宝集团亚洲地区代表许倍帝告诉记者,作为进博会“新朋友”,科德宝在短短5天的展会期间与许多潜在客户建立了联系,比如科德宝电能系统集团就借助进博会完成了中国首秀,后续科德宝电能系统中国团队与多家商用车和造船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由于去年的收获颇丰,今年科德宝还将继续参加进博会。“进博会是开放和多元的,科德宝对今年的进博会充满期待。”许倍帝说。
目前,中国已经逐渐成长为科德宝的第三大市场,德系血统的科德宝也更加重视本土化。针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科德宝不同业务集团已推出产品和解决方案,更好适配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比如,我们的减震产品可以提高驾乘者的舒适度,无纺布产品隔绝噪音,过滤器保证洁净空气,密封和特种化工产品保证电池运行,燃料电池里面的气体扩散层等。”洛伊德说道。
着眼本土化创新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位于上海的全新技术创新部门常常被提及。去年5月,科德宝集团技术创新部门在上海设立,主要围绕电动交通、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
“这个创新部门着眼的是长期维度,比如研究2050年有哪些技术趋势,以此来判断哪些产品材料或解决方案,可能是科德宝未来业务的增长点。”洛伊德解释道,以未来为导向的开放式创新,需要在国内发掘新兴技术,寻求与中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和初创公司的合作。许倍帝也表示:“上海汇聚了众多全球领先企业的总部与研发中心,并拥有丰富的高校和科研资源。上海的创新和科技平台,很容易吸引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这对科德宝集团而言颇为重要。”
目前,该部门正在重点挖掘国内相关大学、研究机构和初创公司在原材料回收再利用和生物基材料等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新兴技术。此外,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动力电池回收、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绿氢、高温燃料电池、机器视觉等新兴行业也是关注重点。
今年以来,加强中国本土研发实力,已上升为科德宝集团的核心战略之一,集团旗下多家公司都确定加大研发的投入,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投资。许倍帝坦言:“科德宝集团的亚洲地区总部就设在上海浦东,我们在中国的投资很多集中在以上海为核心,包括江苏和浙江的长三角地区,将地区总部设在上海浦东给我们带来许多便利。”
早在2014年,旗下克鲁勃润滑剂公司开始建设其上海研发中心,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上海研发中心已成为克鲁勃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克鲁勃全球首席技术官舒明德表示,由于中国拥有成熟的产业链和广阔的市场机遇,克鲁勃除了在传统产业继续发力,还将在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等新兴领域率先布局。今年还计划加大对其上海研发中心的投资,并将根据实际情况在2026年至2029年期间继续投资数百万欧元用于扩充产能。
科研中心成投资新秀
科德宝只是全球技术跨国公司加大在华科研投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不少化学材料行业巨头选择在上海成立或扩建研发中心,通过培养本土化人才来服务中国市场。
近日,巴斯夫执行董事会主席薄睦乐在年度股东大会上说,全球化工业约一半销售额在中国市场,而巴斯夫在华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比重不到15%,因此巴斯夫正持续投资,以继续实现在华业务增长。他认为,在中国的投资和发展所面临机遇远大于风险,有助于弥补欧洲市场发展缓慢的不足。为此,巴斯夫承诺,到2030年将近一半的化工制造将在中国。
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透露了一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巴斯夫中国的员工超过1万名,其中大约10%的员工从事创新和研发,上海创新园是巴斯夫亚太区的研发枢纽,也是巴斯夫全球研发的中心之一。自2012年投入使用以来两度完成扩建,目前上海创新园三期工程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今年6月份即将竣工。届时,巴斯夫在上海创新园的总投资将达到约2.8亿欧元。
早在2001年,科思创在上海成立聚合物研发中心并逐渐发展为亚太区创新中心,如今已向全球客户提供研发服务支持。作为科思创全球最大的综合性生产基地,上海一体化基地在去年集中上马了三个项目,其中弹性体工厂预计今年投入运营,水性聚氨酯分散体(PUD)及其配套生产线也将于明年竣工。该基地总经理陈耘表示,上海一体化基地进入第三个十年,将聚焦于强链补链,完备整个产业链的同时实现零碳。
“在中国为世界”成趋势
跨国化工企业加大对华科研力量的投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化工行业的研发短板。有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化工行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0.9%,而欧盟、美国、日本及韩国的研发投入占总收入分别为1.9%、1.8%、5.6%、3.0%。为此,《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石化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5%以上。
“过去,跨国化工企业习惯于全球化带来的便利与效益,放缓了高投入高风险的基础研发步伐,但在能源转型大背景下,跨国化工企业将重启研发及创新。”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分析称,科技创新正在并将持续成为全球化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三年中国化工行业发展机遇聚焦在技术变革、双碳与经济稳增长。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一篇调研报告也指出,在沪外资研发机构在其母公司的地位和全球的地位都在不断提升,并且逐步开展对于在中国和全球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研发活动。目前,大量在沪外资研发机构已经具备为亚洲乃至全球开发全新的产品的能力,“在中国为世界”的创新模式已经成为在华外资研发机构的重要发展趋势。
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研发中心的集聚效应显著增强。上海先后于2020年12月和2022年11月发布了经修订的外资研发中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政策,新增“全球研发中心”和“跨国公司事业部总部”,持续提升总部经济能级。上海去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外资研发中心25家,20年来累计已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91家、外资研发中心531家,持续发挥总部的资源集聚和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