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长三角一体化 大数据解码“南京核聚力”

  每天清晨,在马鞍山、芜湖、镇江的高铁站,一拨拨年轻人乘坐高铁,穿过省界、市界,来到南京打拼。据互联网各平台提供的数据,在每天来宁离宁的人数中,南京与长三角城市的人员往来占了七成。长三角一体化,给南京“压担子”,也进一步打开南京的发展“疆域”。从一座“城”到一个“圈”,再到全球配置资源的强劲活跃增长极,也许南京的发展密码就藏于其中。

  一天天增多的“同城福利”

  6月3日,早上7点,马鞍山慈湖工业园,园中园路西北侧的公交站台,已经有十多位乘客在等公交。他们要坐707路或867路去南京。

  就在两天前,宁马慈湖公交枢纽正式启用,南京江宁的3条线路可以跨界驶入枢纽站,实现无缝换乘。

  在马鞍山生活了近50年的聂守兰要回江宁看望99岁的老母亲,为此她特意在当地买了一只麻鸭。“那个时候江宁水田多,一到农忙膝盖吃不消,两条腿都走不了路。马鞍山旱地多,种蔬菜有余钱,我们村好几位都嫁到马鞍山。”聂守兰回忆当时娘家所在的生产队还不如夫家那边富裕。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市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在聂守兰眼里“江宁成为大城市”,年轻人但凡有机会都爱往南京跑。

  很快,707路跳下几位来自南京的乘客,他们坐上马鞍山的125路公交,到马鞍山火车站,那里集中了马鞍山的大部分公交,到那换乘,去往采石矶或其它休闲的景点。还有几位来自南京的乘客拖着行李箱,他们在马鞍山买了养老居所,想过去住上一个月。

  目前南京与周边镇江市、扬州市、常州市、马鞍山市、滁州市、宣城市等毗邻城市开通毗邻公交52条,其中包含宁句轨道交通,还有宁马轨道交通正在建设中。

  来往的乘客中,往往都要“深入”南京。下了公交车,还要坐地铁,快捷地通往南京四面八方。周边城市开往南京的20条毗邻公交线路,有16条途经南京的地铁站,其中15条终点站就设在地铁站。

  不光是公交、地铁,高铁加速了南京与周边的互动。

  在镇江、马鞍山、芜湖的高铁站,早晚的G7274几乎成为通勤列车,一二十分钟就通达南京南站,再转乘地铁,抵达遍布南京的各式楼宇。

  南京都市圈,是全国第一个获批的都市圈,但这个都市圈不是“规划”出来的。南京与周边城市的密集互动自古已有,南京都市圈规划成为南京与周边抱团发展强大“助攻”。

  从各大互联网平台数据看,南京都市圈、长三角是南京对外互动的主要区域。以6月1日为例,南京来宁和离宁人数在七十多万,其中长三角区域和南京往来的人数占到了六成多。更多数据显示,南京与长三角区域的人员往来占比稳定在60%和70%之间。

  仍以6月1日为例,大数据显示,当天来宁人员来源地的前五名分别是镇江(5万多人)、滁州(3万多人)、马鞍山、上海和苏州,后面三地当天的来宁人员均在2万多人,旗鼓相当;当天的离宁人员目的地排名和来宁人员来源地排名相同。

  由此可见,镇江、滁州、马鞍山与南京来往最为密切,已呈现明显的同城化特征。

  从马鞍山市中心出发,走205国道,上宁芜高速,再经南京绕城,到南京河西江山大街,左转即来到南京儿童医院河西分院,全程不到50分钟。在医院地下车库,六七成的车辆来自周边安徽地区,即便是偏远地区的小患者,一两个小时就能享受到这家全国排名前十的儿科医院的医疗服务。

  “花几分钟,在手机上提前挂个专家号,再开半小时车来看病,南京的大医院就像在我们家门口!”马鞍山市民陈先生告诉记者,他的73岁老父亲前几年得了直肠肿瘤,开刀手术虽然是在本地做,但病症确诊、术前术后诊断等关键环节,他们全部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完成。

  周边地区患者来宁就医,最大堵点在于“挂号难”。早在2010年,南京市开始探索建设区域预约挂号服务平台,经过十余年努力,南京建成了全国唯一一个集约式、跨省的预约挂号服务平台,推出一系列惠民举措:统一号源池管理,避免号码浪费;分时段预约,能精准到几点几分;健康档案线上查询,患者可以回家等报告。

  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运行科科长管世俊介绍,目前,该平台共接入都市圈八市和金坛、溧阳的共计87家医院,其中南京44家医院中有95%以上的科室接入,包括儿科、妇科、呼吸科、心脏内科等挂号最难的热门科室。

  一次次在毗邻区“破题”

  南京大数据平台显示,无论是来宁还是离宁,省外的滁州和马鞍山在来源地和目的地人数排名中分别为第二、第三,在南京往返的群体中,大部分人员来自与宁毗邻处。

  近水楼台先得月,2019年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专列一节要求推进跨界区域共建共享。在这份纲要列举的6个省际毗邻区域中,南京与周边地区的毗邻区就占到3个,即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

  这三个毗邻区分别涉及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区和江宁区,三大板块都将跨省毗邻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写入当地“十四五”规划,每年列出年度计划,一步一个脚印把国家战略落在实处。

  在马鞍山博望区,博望—江宁长江水一体化供水项目全部完成,首批惠及10万人直接喝上长江水。博望区丹阳镇居民此前喝的自来水需沉淀泥沙,且供水不稳定,现在用上从江宁接过来的自来水,和南京市中心的居民一样,其饮用水要经过上百道检测。

  江宁横溪街道曾投入资金570万元购买两省交界处的一幢三层楼房作为“两省一街”警务室新址,而后江宁开发区再投入200多万元对警务室新址提档升级,为两地居民开展“一站式”服务,积极探索在身份证办理、户籍迁移等业务方面的互办互认。

  江北新区与滁州来安按6∶4出资比例联合成立南京扬子宁安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投融资和开发建设。目前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加速启动。其中,南京北站站房招标工作已完成,地铁4号线二期正有序推进站点施工;宁滁城际(南京段)、黑扎营大桥等项目正加快推进。

  在滁州汊河,从江北新区转移而来的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已集聚上百家,每天这些企业的近半员工在南京与滁州之间通勤往来。

  安徽金元素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依托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型设备和先进仪器来保障产品质量,又借力后者的营销网络,打开国际市场。江北新区将金三力橡塑、南钢盛达等产业项目转移到滁州,与滁州签署《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建设江北新区—汊河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区。

  浦口高新区与南谯经开区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围绕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工业物联网等产业,在南谯设立1000亩“一体化发展共建合作园区”。目前,11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一期项目已竣工交付使用。首个推荐合作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华瑞微半导体IDM芯片一期项目竣工投产,预计年销售额10亿元,这是滁州市第一家晶圆体制造厂。今年3月,滁州德兰明海新能源储能项目在南谯开工。该项目由南谯和浦口以“共招、共建、共享、共赢”模式引进,综合利用南谯的空间优势和浦口的科教优势,在南谯投资50亿元建设“德兰明海长三角生产基地”,在浦口投资5亿元建设“德兰明海长三角科研中心”,达产后可实现产值超100亿元、税收2亿元。

  从南边的江宁到北边的浦口、江北新区,南京三个板块以成立联合开发公司的模式实质性推动毗邻区的一体化示范区建设。

  从交通互联、服务共享、生态共治、治理协同再到产业互促,毗邻区可以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先导板块,南京的探索正一步步从区域资源共享走向同城化制度创新。

  一步步紧盯“一体化”的关键

  南京人员流动大数据显示,每周的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来往南京的人员会明显增多,到南京过周末的人远多于工作日来南京的人。

  截取5月20日至6月1日的人员流动数据,在这13天里,无论是来宁人员还是离宁人员,高峰都出现在双休日,即5月20日、21日,5月27日、28日。这两个周末的来宁人数和离宁人数都比同一周的前四天(星期五来宁离宁人员出现大幅增加),大概有7%—25%的增长,双休的流动总人数从80多万上升到超过100万人。

  周末人员流动大幅增加,这意味着什么?周末来往南京的群体大致有两种可能:一是周末休闲来南京消费;二是周末回南京享受家庭生活。无论是哪一种可能,这两大群体的规模都不可小觑。

  虽然到南京新街口置办结婚物品已是过去式,但新街口商圈客流中仍有三成来自南京都市圈地区。周边青年对南京的喜爱早已超越了一般购物。在南京1912、河西夜未央、保利大剧院,皖E、皖M的车辆聚集,还有不少外来车辆,他们来南京是看剧看秀看展。

  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更多高阶的、多元的消费场景正在打造中。

  马鞍山青年许泽涵期待能加入到来往南京的流动大军中。他说,最大的梦想是在南京就业。为此,他在临近宁马城际的站点买房。“出门步行10分钟就能进站来南京。”数以万计的青年人沿着南京通往各地的城轨沿线买房。许泽涵说:“2025年宁马城际通车,如果那时能在南京找到一份工作,那就太美啦。”

  设在淮安盱眙的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在南京设了两处共1万平方米的科研飞地,多家淮安企业的研发中心聚集在南京软件谷和江北新区研创园。

  长三角一体化,是发挥区域各地区比较优势的一体化。南京科教资源居全国第三,百万大学生和50多所科研院校是南京突出优势。进一步释放南京科教优势,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认为,南京和合肥可以探索共建国家科学中心。南京的基础理论科教实力能有力支撑合肥科学中心的建设,同时南京在自然资源和地球科学等领域拥有的资源能推动形成新的重点领域。如果国家科学中心的政策能够覆盖南京,对于未来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联动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推动意义。

  近年,南京强调做强城市核心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南京的“水”涨起来,周边地区的“船”自然会“高”。

  研读南京人口流动大数据,有一个现象值得探究。从上海来宁,周五和周六是高峰;离宁去上海,周日和周一是高峰。这从中看出,安家在南京就业在上海的人,多过于安家在上海就业在南京的人。

  南京需要向上攀登,创造更多高薪岗位。

  在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孙伟看来,南京对长三角一体化最大的贡献就在于要做强南京都市圈,把一个高点变成一片高原,关键在于做强南京作为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制定实操路径,切实增强带动周边的能力。

  创新、消费、金融、枢纽等多种城市功能,需要大力强化。

  2022年,南京金融存贷款规模突破10万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证券交易额、保费收入等主要金融指标绝对额创新高,稳居全国前10;

  作为国家布局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到2025年,南京要基本实现1小时畅行都市圈、2小时抵达长三角设区市、3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1日联通全球;

  在新兴产业发展平台上,人工智能创新能力全国第四,拥有长三角运算最快的算力中心,还有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下一代互联网工程中心、长三角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创新中心、长三角离岸数据中心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为国家贡献战略力量,为长三角一体化作更大贡献,南京交出答卷再出发。(颜芳 董翔)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38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