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拿出八百万平方米载体空间 上海发力"工厂登高"

  原标题:上海盘活产业用地发力“工厂登高”

  针对三大先导产业三年将拿出八百万平方米载体空间

  工业领域常见的“大平层”厂房,如今开始“登高”。在上海闵行、嘉定、临港等区域,动辄六七层甚至更高的楼宇内,企业既能机声隆隆地生产,又能实现研发设计、办公等需求。这股集约高效利用空间、推动生产垂直向上的产业浪潮,名叫“工业上楼”。这是记者从近期由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与第一太平戴维斯联合主办的上海产业升级论坛上获得的信息。

  据了解,“工业上楼”兴起于深圳。这一新业态近年来也已出现在上海,如临港生命蓝湾以及金地威新在莘庄、马桥、嘉定外冈等园区的部分楼宇,一楼通常会放置一些对地面承重要求较高的大型设备,二楼以上则更多是为入驻企业提供轻型生产、研发、办公交流和综合配套等多功能空间。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助理院长高晓伟透露,目前在金地威新的园区中,“上楼”最积极的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检验检测,以及较轻型的智能制造,多属于“精密小轻”产业。“不过从逻辑上讲,所有行业都能‘上楼’。在德国,我们看到大众整车也‘上楼’。”

  政府供地紧缩和更为严格的管控,是“工业上楼”的主要驱动力。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国区制造业负责人缪博文介绍,比如苏州,对低于5000万元的新建工业项目或企业,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在广州,政府每年对达产的土地进行效益评估。上海更是寸土寸金,部分开发区储备产业用地不足,新项目引进、在地项目扩产等频受空间载体不足困扰。在此情况下,上海不断优化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按照最新的容积率相关规定,工业用地、通用类研发用地容积率分别不得低于2.0和3.0。这意味着,上海不可能再建设单层厂房。”

  “工业上楼”虽是解决之道,但远不是将工业拉上楼那般简单,“要考虑货柜车怎样开入,电梯吨位数、轿厢宽度、卸货平台等如何配合,以及各楼层承重和层高等,标准要比传统工业厂房高得多。”缪博文告诉记者,深圳全至科技创新园是我国首个“工业上楼”项目,具甲级写字楼和工业厂房双重标准,其中23层高的全至科创大厦,层高4.2米,每平方米荷载750公斤,柱距达8.2米。大楼设置有8台智能高速客梯、6台大型货梯,配置大型卸货平台,全力确保大楼的垂直运输能力。

  英国百年老店第一太平戴维斯是全球领先的房地产顾问公司,在今年4月举行的上海全球投促大会上,被宣布为上海第三批共10家全球招商合作伙伴之一。今年,第一太平戴维斯将持续发力推动上海“工业上楼”,以帮助客户在上海物色到更优质的产业空间载体,从而实现安商、稳商与新增投资。

  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王东介绍,上海新近重磅发布了新版“24条”招商引资政策措施,针对三大先导产业,未来三年将拿出共计800万平方米载体空间,其中生物医药领域尤为给力,拿出了可实现复合功能、拎包入住的标准厂房高达500万平方米。不同寻常的是,“24条”特别强调了生物医药载体空间的“低成本”。有了铁板钉钉的500万平方米高质量且低成本载体空间,回流的生物医药企业完全能在上海实现从研发、小试、中试到验证、规模生产、总部办公等全链功能。

  另据透露,上海鼓励产业用地混合利用,不断探索“工业上楼”,并承诺通过存量盘活、城市更新、土地出让等方式,确保每年产业用地规模不低于1万亩。近期,上海投促“24条”的操作细则已在制定中。(李晔)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2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