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聚英才,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安徽省加快打造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综述之二
403秒!中国“人造太阳”获重大突破。
4月12日,合肥“科学岛”上的“人造太阳”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
“这次突破的主要意义在于‘高约束模式’。”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说,这为提升未来聚变电站的发电效率、降低成本奠定了坚实物理基础。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的一部分,近年来安徽省聚焦“国之大者”,广揽四海英才,下好“先手棋”、开凿“源头水”、勇闯“无人区”,加快打造有影响力的“三地一区”,一大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授予科学家自主招聘权、给科学家独立实验室、通过创新股权激励给予支持……近年来,安徽省实施更加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有力提升人才磁聚力。
人才集聚、科研攻坚,离不开优质的平台载体。近年来,安徽省通过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探索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先后搭建中科院合肥创新院、中国科技大学先研院等90多个平台,实现了引进一个人才、集聚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挂帅的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建成60个创新平台,不断延伸创新链条,开发出的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世代液晶玻璃,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靠自主创新。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攻关,安徽省积极培育领军人才和团队,深入实施省引才计划、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项目等重点工程,采取“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模式,引进扶持300多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皖创新创业。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等“国字号”创新平台近年来相继落户,成为安徽吸引、培养人才的“金巢”。
着眼发挥好“国字号”平台作用,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国家实验室人才专项政策,提出18条富有含金量的支持举措;聚焦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制定“人才10条”,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3个研究院全面运行,两年内集聚高层次人才近千名,数据空间、环境、未来技术3个研究院加快组建,19.2平方公里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加速建设。
为了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书架”走向“货架”,让科教“富矿”转化为产业“富矿”,2022年以来,安徽启动实施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专项行动。
由潘建伟院士参与创立的国盾量子,成功登陆科创板,带动全省20多家从事量子研发的公司初步形成一条量子通信探索型产业链,逐步构建从实验室到车间的完整生态链条,让更多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
以才引才、以才荐才、以才聚才,不断做大“人才朋友圈”,形成了招才引智强劲动能。归国博士刘屹在池州创办节能环保科技公司,专业从事汽车尾气后处理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近年来,公司通过“以才引才”方式,引进多名高端人才,组建的创新团队完成各项专利100余项,打破了国外对该领域的垄断。依托北上广办事处,安徽省还设立了京津冀、长三角和大湾区3个人才工作站,积极承接先发地区创新和人才资源外溢,为安徽发展不断输送高质量人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才模式的推广,有力促进了产学研深度合作。
安徽省积极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走出深墙大院,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研发,推动了中国科大、合肥工大与科大讯飞、京东方等企业开展多主体合作育才,建成产业学院25个;支持清华、北航、哈工大等重点高校在皖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在公共安全、人工智能等领域突破并转化一批科创成果,集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班慧 黄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