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客车。”这是多年前人们对港城人才情况的形象表述。连云港,作为一座苏北城市,和一线城市还有苏南相比,人才磁吸力有限。面对激烈的人才争夺战,求贤若渴的港城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
近年来,连云港立足自身特点创新人才战略,给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立足产业特色实行产才“双链融合”,从而在“抢人大战”中成功“逆袭”,跻身“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是苏北闯入“百强圈”的两个城市之一,实现城市和人才“双向奔赴”。
压力:
被低估甚至被“误读”的城市
“这几年,人才工作越来越卷了。”港城市县多位人才工作负责人感慨。今年上半年,他们差不多跑遍了上海、北京、杭州、西安等地及各大高校,上门招才引智,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加班,唯恐比别的城市慢了半拍。
这样的压力,源于一直以来围绕人才展开的争夺战——
论其规模,几乎所有二三线有点想法的城市,都被裹挟进来,甚至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也都热血“参战”;
论其影响,人才的进出流向,更将在长久的时空里,影响着城市发展的格局与命途。
而在诸强林立的人才之战中,连云港很多时候被低估甚至被“误读”。
“连云港,没怎么听过啊,是山东的吗?我还是更倾向于去苏南城市。”“不错不错,你们张家港交通很发达,我之前去过的……”以前,去外地引才时,工作人员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
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一带一路”交汇点强支点城市,多重国家战略聚焦我市。然而,在不少外地人心目中,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甚至会出现张冠李戴的尴尬现象。在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致力于“后发先至”的连云港,哪里坐得住?
破题:
立足特色推进产才“双链融合”
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
作为一个产业特色鲜明的城市,要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必须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港城聚焦打造区域人才高地,立足产业特色,紧盯生物医药、石化、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需要,全力推进产才“双链融合”。
2008年,河北科技大学材料学硕士刘红杰从报纸上看到国家批复连云港建设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消息。
“正准备找工作,就去连云港看看吧。”带着些燕赵大地的豪气,刘红杰背起行囊,从千里之外的石家庄一路南下,牵手华海诚科,开启了她的追梦人生。如今,她已成为国内芯片封装领域顶级专家,领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用芯片封装材料研发,让“中国芯”穿上“中国装”。
靠产业吸引人才、产业培育人才。我市构建“政策领航、系统导航、平台引航、猎头助航”引才体系。出台2.0版人才新政。围绕石化、生物医药、新材料主导产业,出台国内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高端人才专项支持政策,形成囊括500万元~1500万元项目启动支持、100万元~1000万元项目成长化奖励、最高2000万元股权投资、项目融资及引才奖补的全流程支持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瓶颈问题,探索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为企业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