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上海布局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谋划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大未来产业,形成了“2+(3+6)+(4+5)”格局,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
上海经贸投资网络遍及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在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指标的GaWc世界城市排名中进入国际城市“第一方阵”
从第一架国产大飞机C919翱翔蓝天,到中国宝武的“黑灯工厂”;从全世界最先进的洋山港全自动集装箱码头,到体量小能量大的芯片、药品……从持续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抢抓新赛道,谋划未来产业,上海正努力打造高端制造业强劲增长极,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从“施工图”变“实景图”。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25%”“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先进制造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以强大的战略定力始终紧紧抓住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四梁八柱”。大国重器厚积薄发,新赛道出奇制胜,正是上海牢牢把握“实体经济是国之命脉”,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瞩目成就。
近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说,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结构现代化、产业创新生态化,加快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为上海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强化“四大功能”提供有力支撑,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担脊梁:“制造强国”走在前
在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高端制造业是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最新发布的《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
这不是上海第一次为工业发展划重点、画“底线”。
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对制造业有着一以贯之的规划部署、行动指引。2016年,《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就明确提出了相应要求;2018年,上海出台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先进制造业”,吹响“上海制造”再出发集结号;2021年,《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力争“十四五”期间工业投资规模累计达到8500亿元左右……
“实体经济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定海神针。上海的产业定位历来就是服务服从国家战略,制造强国早已镌刻进上海的城市基因。”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说。
上海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工业发祥地、民族品牌发源地和集聚地,传承与发展奔流不息。“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等;“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2021年以来,上海布局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谋划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大未来产业,形成了而今“2+(3+6)+(4+5)”格局,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一棒接着一棒,上海始终把高端制造作为“五个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和支撑。
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压舱石”。上海是罕见的始终保持制造业四分天下有其一、产业门类最完善、拥有“海陆空”全域制造能力的超大城市。
大国重器厚积薄发——就在近2个月,C919成功实现商业首航,在蓝天畅意抒写“中国梦”;继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之后,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出坞,上海攻下代表全球船舶工业最高水平的又一高端船型;从万米高空指引方向的北斗,到中国首艘自主建造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都有“上海制造”的骄傲与荣光。
关键领域出奇制胜——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实现规模量产,糖尿病新药获批上市,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源源不断驶向海外,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汽车出口口岸城市……今年1至5月,上海规上工业总产值15542亿元,同比增长18.9%。几个“火车头”尤其动力强劲: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企业推动汽车行业增长31.4%;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推动船舶行业产值增长92.6%;大飞机规模化量产和空运业恢复,带动飞机制造产值增长118%。
制造强基、实业壮骨,上海还在不断扩大有效投资。今年以来,上海累计推进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招商签约超700个、总投资超7000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超400个、总投资超4500亿元,今年将力争实现投资项目数量和投资金额两位数增长,加快招引制造业优质项目来沪布局。
建新功:抢占发展“智高点”
走进华谊集团上海华谊新材料有限公司,这个年产84万吨丙烯酸及酯的厂区清新安静。在看不见的地方,智能系统却很忙碌,它们通过视频人工智能识别、电子鼻气味监测,全天候守卫着生产安全。该工厂今年初入选世界经济论坛新一期全球制造业领域“灯塔工厂”名单,成为中国流程化工行业首座“灯塔工厂”。
在创新日益成为企业发展命脉的今天,数字化、智能化让上海制造焕发新彩,不断攀登高质量发展“智高点”。以上海着力发展的机器人产业为例,2022年上海工业机器人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作为全国首个建立机器人密度统计制度的城市,上海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使用密度达到260台/万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根据规划,到2025年上海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力争达360台/万人,同时将打造2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2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新增应用工业机器人不少于2万台。
“智造”,也是突围“卡脖子”、孕育“核爆点”最有潜力的“长板”。记者在国核自仪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走访看到,经过十五年磨一剑,公司研发完成了覆盖核电站全厂范围及高端工控领域的“和睿”系列数字化仪控产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已应用于大型先进压水堆、钍基熔盐堆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并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元器件供应链体系,覆盖100多家国内厂家。
“我们参与了多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攻关工程,致力于解决仪控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已实现三代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和设备的国产化与自主可控。”国核自仪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方舟说,预计今年末可实现关键仪控系统的100%国产化。
向改革要动能。制度创新,也成为上海突破土地资源瓶颈、源源不断释放竞争活力的生命之泉。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目前已初步汇聚“空天陆海能”动力产业集群,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高端制造的重要一极:中国航发商发、中船动力、上海汽车、上海电气、中国重燃等龙头企业秀出“硬核”肌肉,与之“零距离”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追问原始创新从“0”到“1”,再到“10”的无缝衔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完成我国首单LNG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软实力”令世界刮目相看。
强功能:“链接全球”锻长板
擦亮“上海制造”品牌,也是上海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和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做好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底气。
位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南港码头一片忙碌,今年以来,一批批汽车滚装船从这里启航远行,将中国造新能源车运往欧洲、澳新等地。
上海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上海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52.9%,比2022年同期增速98.9%更上台阶。中国汽车企业出口总量创历史新高,其中上汽集团汽车出口39.6万辆,占总出口量的22.5%,排名全国第一,为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出口国立下新功。
“出海”意味着产业链的深度全球化,意味着中国与世界产业链的深度相嵌。上海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也当仁不让成为中国制造出海的桥头堡。
位于迪拜的950兆瓦光热光伏复合项目,是目前全球装机规模最大、技术标准最高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实现了我国大型机电产品出口国际高端市场的突破,项目中所使用的塔式吸热器、蒸汽发生器、电机等核心产品均由上海电气制造。
上海电气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目前每年境外销售近300亿元,累计承接100多个海外电力工程项目,带动上海电气三分之一电力装备走向海外;同时,通过收购荷兰内德史罗夫100%股权,进入高端汽车紧固件领域;通过收购德国宝尔捷100%股权,进入高端航空装备制造领域。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刘平表示,上海电气既要在新赛道布局上突飞猛进,又要在传统赛道升级中提质增效,“双赛道”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加快实现产业基础再造、产业版图重塑。
低碳、绿色、高效,制造业的技术迭代和最新趋势在上海的新投资浪潮中一目了然。不久前落幕的首届上海碳中和博览会期间,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上海化学工业区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研究在园区内开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可行性,以帮助园区内难以减少排放的行业“脱碳”。此前,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正式落沪,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1万台,储能规模近40GWh。
上海,作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上耀眼的一环,正加速完成“智造”和“创造”的嬗变,引领高端产业提速,助力中国继续担当全球制造枢纽。
“‘战略链接’就是要把国内国际双循环能量交换的文章做足,上海正加快打造融入全球产业链的桥头堡,围绕双向开放‘延链’。”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改委主任顾军说,上海经贸投资网络遍及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在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指标的GaWc世界城市排名中进入国际城市“第一方阵”;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方向,上海对外投资布局不断优化。2022年,上海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中方投资额达到153亿美元,占全市对外直接投资比重提高至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