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长三角41个城市中,35城GDP增速跑赢5.5%的全国增速,增速不低于7%的有17城。其中,6城增速达8%,江苏连云港增速最高,为12.9%,紧随其后的是上海(9.7%),浙江舟山(8.4%),以及江苏宿迁(8.1%)、徐州(8%)、淮安(8%)。浙江全部城市跑赢全国增速,比如绍兴、衢州、温州均达7.5%。
今年上半年,几座苏北城市经济数据亮眼,与其在制造业方面的长期深耕、持续加码密切相关:
江苏连云港上半年取得12.9%的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0%。连云港此前一直在不断加大工业投资,推动港产城联动发展,盛虹石化、卫星化学等重大项目投资进入了收获期,万亿元级石化产业集群等产业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今年以来,随着石化基地相关产业项目相继投产,电热气等要素保障需求量不断攀升,连云港工业生产继续快速增长,上半年电力热力行业完成产值192亿元,同比增长30.47%。
苏北其他城市也不错,上半年宿迁、徐州和淮安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分别达12.0%、9.3%、7.2%。动力主要来自产业转型。比如,徐州上半年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6.3%、254.7%。宿迁20条重点产业链累计实现产值2293亿元,增长13.3%;徐州以光伏组件企业为主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上半年累计产值增长71.5%。
再看看浙江和安徽。
浙江舟山近两年增速稳居浙江首位。舟山的持续高增速,关键就在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于浙江10.5个百分点,连续16个月位居浙江首位。其中,化学原料、汽车制造、电气机械等重点行业分别增长14.4%、12.9%、10.4%。安徽增速最高的城市是经济、人口总量常年处于全省“小弟”位置的池州,为7.9%。上半年,池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4%,连续3个月居安徽首位,同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8%。
长三角大多数城市经济快速增长之下,并非没有隐忧——41城中有6城的经济增速低于5%。苏州上半年GDP增速仅4.7%。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业经济增速放缓和外贸受到较大冲击。作为制造业大市,苏州第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7%,最终上半年摆脱负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1%,但工业失速对经济增速产生了重大影响。
长三角城市接下来如何克服困难、保持增速、发挥优势?浙江大学未来区域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方建春建议,一方面,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加强合作,形成完善的技术转移机制,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打造一流的创新团队和研发中心;另一方面,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如研发费用抵扣、科研项目资金扶持等,鼓励创新创业,同时打造一批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培养和吸引全球顶尖的创新型企业在长三角落地生根。更关键的是,各地需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协同创新,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载体,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同时,优化外资企业落地的政策环境,鼓励国际资本和技术进入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