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在长江入海口北岸,世界最大吨位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在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顺利出坞。今年以来,已有60多个创新型“海工重器”从这里驶向深蓝。
长江优质岸线资源愈发稀缺,沿江众多船企面临着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需求。去年,启东海工船舶重装产业链党委成立,为链上企业发展壮大注入强劲动力。党建引领、蓄势赋能、跨越发展,海工船舶产业链正努力走出一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路。
抱团互助——黄金岸线释放黄金效益
华滋能源的码头内,中交三航钢结构项目施工现场井然有序。“此前工期紧、生产压力大,现在与华滋共享订单,大大缩短了工期。”中交三航总经理林凯健说。
去年12月20日,在产业链党委推动下,中交三航与华滋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交三航在海上风电钢结构建造、市场方面优势明显,华滋能源拥有龙门吊、码头等资源,生产要素互补释放企业共赢的最大红利。目前,双方共享订单产值已超5亿元。
这是产业链党委推动链上企业生产互助、降本增效的生动缩影。产业链党委成立以来,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互帮互带、互促共赢”有力支撑,链上企业在土地、订单、设备等生产要素上实现了共通共享。截至7月,产业链企业应税销售150亿元,按照已利用岸线18.8公里测算,每公里岸线应税销售达8亿元,同比增长22%。
集群创新——协创平台激发产业活力
“平台建成以来,累计共建省级研发创新平台14个,成功引进双创团队1个,签订产学研协议10个。链上企业获评多个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项。”海工园经发局副局长严旭介绍。
近年来,海工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链上企业也面临着更加严苛的技术要求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产业链党委因势利导建立海工产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推动链上企业建立建强科研团队,瞄准前沿技术、关键领域持续创新。
上半年,中集太平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遇到多项技术难题。产业链党委借助协创平台人才专业性匹配功能,精准对接高校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破解了多个长期困扰中国LNG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同样,得益于协创平台,去年以来,中远海工、振华重工等链上船企都建立了强大研发团队,现有沿江企业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已超过半数。
红链护航——助企纾困提振发展信心
“政银企对接是互惠互利、多方共赢的好事,希望各链上企业、金融机构能在本次活动中‘牵手成功’、共赴未来。”8月11日,产业链党委第一书记黄豪杰在专场政银企对接会上致辞。
产业链党委统筹协调,“政府引导、银企互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得到进一步深化。此次政银企对接会,预计将达成初步贷款意向2亿元。
在积极争取政策红利的同时,产业链党委重点关注制约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去年以来,产业链党委联合海工园组织多个市级职能部门赴园区开展专题调研,收集企业发展问题17个,妥善解决泰胜蓝岛不动产权登记等历史遗留问题10个。
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让园区船企发展信心倍增。去年以来,链上企业累计追加投资近20亿元。
“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推动产业链党委发挥党建引领、头部率先、全链协同作用,持续为链上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上海寰宇启东箱厂党总支书记、启东海工船舶重装产业链党委书记鲍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