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安徽蚌埠:乘“融长”东风,促发展大事

  在蚌埠希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希磁科技”)生产车间内,手指甲盖大小的黑色方块,正源源不断地从自动化生产线中生产出来。

  每当有电流穿过,智能传感器就会即时发出信号,对机械的下一个动作做出指令。这一小小方块,已成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不可缺少的核心要件。

  自2021年落户蚌埠以来,希磁科技逐渐成长为国内磁传感器垂直整合制造领域的头部企业,其芯片设计、材料制备、晶圆制造、芯片测试、磁传感器模组设计与生产等多项核心能力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搬到蚌埠前,我们企业总部在宁波。”希磁科技负责人张弛是“新蚌埠人”,虽然来蚌埠不久,但对蚌埠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这里工业基础好,有很好的技术积累,对新兴产业也很重视。”据张弛观察,目前越来越多的智能传感领域企业在蚌埠扎根,已形成联系紧密、合作密切的上下游产业链,中国传感谷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今年6月底,来自传感谷的安徽芯动联科微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芯动联科成功上市,既为企业做大做强注入了源头活水,也为蚌埠加快打造自主可控芯体最多、种类最全、产值超千亿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形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中国传感谷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依托中国传感谷,宁波蚌埠携手共建宁波蚌埠微电子产业园,重点打造智能传感器全产业链,一期总投资20亿元。

  近年来,蚌埠市借助长三角一体化之“东风”,引新兴产业“种子企业”落地,不少有规模有潜力的产业集群在此生根发芽。

  空天产业领域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8月8日,蚌埠市人民政府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抢抓空天信息产业特别是商业空天发展机遇,按照“1+4+N”的产业空间布局,未来涂山旁将落成占地2000亩的中国·蚌埠空天智造产业园。

  “从定位上看,这里将是建设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空天科技创新中心,从空间上看,产业园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符合长三角一体化布局。”对于产业园未来的发展,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负责人如是认为。

  蚌埠与长三角“链”在一起,当然不仅是局限在产业合作上。

  人才交流以及思维碰撞产生的连锁反应,也是重要一环。

  在蚌埠市政府办公楼里,40岁出头的蚌埠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余晓华正在办公桌前忙碌工作,手边摞着一叠介绍蚌埠特色农产品的手册。这位来自宁波市农业行政执法系统的干部,正逐渐成为蚌埠农村事业的“半个专家”,在他的推动下,和平乳业牛奶、白莲坡贡米等蚌埠农特产成功打入宁波市场,端上宁波市民餐桌。

  在甬蚌合作对接中,为了加强人才互动交流,宁波市选派20名干部来蚌埠市挂职,蚌埠市也选派10名干部赴宁波挂职。蚌埠市招商合作中心内资招商科科长王照泉也是这批干部中的一员,目前正在宁波宁海经济开发区挂职锻炼。

  在王照泉看来,挂职不只是相互学习工作方式、促进产品交换,更重要的还是思想交流碰撞,“挂职半年多来,感受最深的就是宁波干部思想观念开放、全力以赴抓发展的精神和劲头,他们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林竹碳汇交易等方面多点发力,为当地发展拓展了更多的空间、争取了更多的资金、收获了更多的资源。”王照泉说。

  还有交通物流大平台的搭建。

  2022年5月,蚌埠市交通运输局及蚌埠海事(港航)管理服务中心等单位赴宁波舟山港开展业务对接。随后,蚌埠至宁波铁海联运直达班列开通,全程运输时间30个小时,节约运输时间2天以上。“结合宁波舟山港海港资源优势与蚌埠淮河天然航道优势,双方在推进甬蚌港航河海联运合作,共同打造蚌埠对外开放的交通物流大平台、营造开放共享物流通道等方面高度默契。”蚌埠港总经理助理林作张表示。

  蚌埠加入“国际港”,出海就在家门口。蚌埠当地的货物运输效率极大提高。“预计到2025年,可实现甬蚌港航一体化常态化运营,蚌埠港将会是淮河流域覆盖皖北和河南中原地带的重要开放窗口之一。”林作张介绍。

  不久前召开的蚌埠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明确提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当前蚌埠最大的机遇、最大的势能、最大的红利。”

  “我们将不断提升开放的思维和境界,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蚌埠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陶广生介绍,下一步蚌埠市将努力在产业合作、园区共建、项目建设、人才交流、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快深度融入长三角步伐,更好赋能蚌埠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2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