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淡季反旺” 看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前景
盛夏过去了,但新能源汽车市场还一直“热”着。
中汽协数据显示,1月至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459.1万辆和45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0%和41.7%。其中,7月份还出现了“淡季不淡”“淡季反旺”的现象。
以汽车制造大省安徽为例,数据更夸张。1月至7月,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43.2万辆、销量44.4万辆,同比增长82.8%、83.9%,增速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倍。
“淡季反旺”真的是“反规律”现象吗?
一边是产销量大增,一边是“卷”出新高度,面对竞争激烈的车市“红海”,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产销大增,是市场规律的体现
8月下旬,安徽合肥。
在当地一家国产新能源汽车4S店内。即使室内开着空调,销售人员陈凯还是满头大汗。
“实在不好意思,好几拨顾客同时在看车,同事陪客人试驾去了。”他边赔笑边一路小跑,生怕客人觉得自己被怠慢。
可在往年的这个时候,是销售淡季,陈凯和同事能享受难得的“舒适时光”。
今年夏天,他们明显感到要忙碌不少,在他看来,越来越多顾客向他咨询的是优惠细节。
在城市的另一角,合肥人许晓晴也在挑选新能源汽车。才拿驾照不久的她,选择纯电动车作为人生第一辆车。
“开绿牌车又潮又酷,现在价格优惠又大,早买早享受。”
“早买早享受”,这句话的后半句是“晚买享折扣”。可在当前的国内车市上,折扣几乎一直没有间断过,早买也能“上车”享折扣。
从今年春天开始,国内车市掀起了降价潮,从雪铁龙开始,席卷到倍感压力的其他燃油车品牌;新能源车市场更是暗流涌动,特斯拉打响第一枪,其他品牌要么直接降价,简单粗暴;要么保险补贴,“暗度陈仓”;要么加送配置,直接“升级”。
有人调侃,车市的“价格战”与热播剧《狂飙》截然相反:“风浪越大,鱼越便宜”。
便宜又新鲜的“鱼”,谁不爱呢?作为最古典的经济杠杆,降价促销对于提升新能源汽车销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专家分析,促销政策是市场行为,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消费者往往有观望心理,寄希望于“再降”,诞生了不少“等等党”。而从年初开始到目前,促销措施已逐渐稳定,销量便会有一个小高峰。炎热的夏天,便正好落在这个高峰段。
另外,还有一个市场因素,那就是这几个月油价的不断走高,已经“五连涨”,购车或换车族觉得加油“肉太疼”,将目光盯向了新能源车。
可见,“淡季反旺”并非“反规律”,而是市场规律的体现。
“狂飙”背后,是强大的产业支撑
为什么是新能源汽车?
这要抛开市场因素,看决定销量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政策支持及政府保障。
首先,在国内,绿牌还是很“香”的。不仅免购置税,而且在一线城市还能避免限牌限号,这是决定新能源车竞争优势的主要政策因素。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还优化新能源车购买使用管理。比如,在不限牌不限号的安徽,新能源汽车号牌投放力度明显加大,计划全年投放100万个新能源汽车牌照;全省16个市全部开通新能源汽车业务专窗,下放新能源汽车牌照业务权限至县级车辆管理所、交付中心、警务室等,提供集中办、上门办、就近办、延时办等服务。
其次,在推广领域,政府也是倾尽全力给政策。安徽出台支持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从开展惠民消费、壮大流通主体、举办展销活动、提升金融服务、拓展消费场景等5方面提出7条具体举措,在市政、公交、环保、出租、消防等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
以公务用车为例,去年,芜湖市机关事业单位更新的车辆中,有近一半是新能源汽车。
相比燃油车,新能源车优势明显,节能、经济、智能、动力强劲,但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续航焦虑。
充换电设施跟不上,已然成为新能源车推广的“痛点”。在这方面,各级政府发挥基建优势,全面启动市、县、乡三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站建设。
一句话:不仅让在城里、出远门充电方便,还要让农村也有便捷的“充电圈”。
比如说安徽,正以打造新能源汽车出行“友好省份”为目标,新建一大批充换电设施。截至今年6月底,已建成充电桩26.1万个,仅今年上半年就新增1.6万个。
一方面公共充电桩普及率加大,另一方面,让车主感到更“香”的是私人充电桩也开始进入小区。
私充不仅享受更低电价,夜间充电还能享“谷价”。在很多城市,有私家车位的车主,已然享受到这种“想充就能充、每公里几分钱”的快乐。
从销售,到推广,再到后市场,政府保障措施还体现在更前端——产业链上。只有完善健全的产业链,产量才能有保证,质量才能更可靠,价格才能更实惠。
比如,安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了全产业链布局,集聚了奇瑞、蔚来、大众、比亚迪、江淮、长安、汉马7家整车制造企业,拥有规上零部件生产企业1100多家,其中不乏国轩高科、巨一科技等掌握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企业。
前7月产销量增速超80%的“狂飙”,即使再降价,若没有产业支撑,是绝对无法实现的。
一路领跑,必须走出“舒适圈”
9月,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IAA),人潮涌动。
在这个被誉为世界汽车工业“奥运会”的汽车展示舞台上,中国企业展现了“高光时刻”,展位占了车展的四成左右。
从比亚迪、蔚来、小鹏,到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地平线等电池制造商和智能驾驶硬件提供商,几乎是把整个一条产业链都“搬”来了,十分“吸睛”。
欧洲车企对车展上的“中国旋风”倍感压力。大众汽车集团CEO奥博穆说:“中国已经成为我们的‘健身中心’。我们必须更努力、更快速地锻炼自己,以紧跟市场发展趋势。”
网友们纷纷高呼“遥遥领先”。确实,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换道超车”比较成功,这些年踏上了“风口”,暂时领先于欧美传统车企。出口方面,更是成绩傲人,以安徽为例,1月至7月全省汽车出口61.2万辆、同比增长115.1%,占全国比重达24.2%。
国内车市热、国际车展热,这“双热”的背后,依然得有“冷思考”。
面对“雪厚坡长”的新能源汽车赛道,我们能一直“领跑”吗?
或者说,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残酷的“淘汰赛”里,除了“卷”价格,我们还能“卷”什么?
“卷”电池。新一代电池技术,绝对是我们的必争之地。虽然,我们的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池等液态电解质电池技术已相当成熟,但续航里程、低温性能以及高温安全性都有很大提升空间。
还是有车主在抱怨“续航焦虑”,在埋怨“冬季续航打折”,在恐惧“车辆自燃”或“撞击后爆炸”。
要突破,必须走出“舒适圈”,注重研发续航更长、更加稳定、安全性更好的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技术。这条电池新赛道,日本和欧美都在埋头研究,我们决不可落后。
“卷”三智。智能化、网联化,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虽然我们相比欧美传统车企在智能化方面有所领先,但对比智能化的“优等生”特斯拉,尤其在智能驾驶方面还有差距。我们还得专攻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这“三智”技术,继续赶上智能网联汽车的新“风口”。
“卷”成本。在打价格战的同时,降低成本是整车制造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否则一定会出现“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我们注意到,特斯拉的一体化铸造等工艺,使其成为“成本控制狂魔”,这让特斯拉有打价格战的底气;比亚迪依托于特殊的垂直供应链体系,使其成为中国车企成本控制“一哥”。面对“卷降价”的浪潮,车企更应聚焦供应链完善和工艺技术创新,在降价的“暴风雨”之下撑起成本控制的“大伞”。
“卷”其他新能源。这里的新能源,指的是“真正意义”的新能源,比如氢能。氢能汽车目前还是一片“蓝海”,但必须攻克储氢加氢技术和成本等问题。
我们注意到,安徽等地已经超前谋划布局,聚焦“制、储、运、用、研”全链条关键环节,开辟氢能产业发展新赛道。或许在未来的一天,国产氢能汽车还能给世界带来颠覆与惊喜。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很“热”也很“卷”。
“热”中有产业成熟壮大带来的欣慰,也有价格战“虚火”引发的担忧。
“卷”中有残酷、有无奈,但也有精益求精的探索、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
说到底,要“热”中不飘、“卷”中不乱,坚持扎扎实实的技术沉淀与产业支撑,保持认准正确道路走下去的拼劲。
就像比亚迪董事长、安徽籍企业家王传福所说的,他用20年做了一道关于新能源、关于中国汽车的证明题:
“证明比亚迪可以、新能源可以、中国汽车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