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安徽:打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高地

  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连破4000亿元和5000亿元两个台阶,2022年达5028亿元,近两年增长率分别为27.8%、26%。预计2025年(“十四五”末)产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成为安徽省支柱产业之一。

  近年来,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以下简称省专班)坚持抓项目、引企业、促集聚,紧紧围绕“双招双引”工作目标和任务,不断丰富手法、步法、打法,用市场逻辑谋事、用资本力量干事,推动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2023年7月28日,芜湖协鑫集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GW高效电池片制造项目一期在芜湖市湾沚区顺利投产。据悉,整个项目总投资80亿元,该项目今年2月开工,建设过程中,省市区各级相关部门持续创优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了全过程全要素的贴心保障、真情实意的帮办服务,相继克服极端天气作业、资源和工期紧张等一系列困难,项目开工到首批电池片下线仅用时5个月,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芜湖协鑫集成新能源项目一期10GW,投资35.27亿元,达产后预计年平均营业收入66.79亿元,预期年税收目标3亿元。

  今年以来,省专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招引方式方法,乘势而上打出“双招双引”新攻势。2023年1~7月,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共推动落地项目数1080个,总投资额9476.3亿元,其中,投产项目264个,投资额1367.2亿元,开工项目255个,投资2366.6亿元,签约项目561个,投资额5742.5亿元。投资总额位列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之首。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名列专班考核第一名。

  坚持规划引领 增强产业动能

  围绕产业链部署政策链、围绕政策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协同发力,制定《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双招双引”实施方案(2021—2023)》《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5年)》,着力打造产业规划与区域规划并重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产业方面,深入调研先进光伏、新型储能和氢能产业发展状况,形成了《光伏产业发展态势》和《安徽省氢能产业调研报告》,委托专业智库,制作光伏、风电、氢能、储能、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双碳”等8个产业链图谱,召开光伏产业、氢能产业发展座谈会分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为产业发展谋篇布局。区域方面,制定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白皮书(2023)》,对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和工作安排,避免省内产业同构、同质竞争和重复建设。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决策部署,编制《皖北新能源产业攻坚行动方案》,加快打造皖北地区特色化产业错位发展、联动发展优势。

  坚持集群发展 提升产业能级

  产业集聚进一步增强,实现了“集聚发展进一步提高、结构优化进一步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以合肥、芜湖、滁州为重点区域的光伏产业集群;以合肥、马鞍山为重点区域的先进环保产业集群;以池州、阜阳(界首)为重点区域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以中国环境谷、合肥高新国际环保科技园等为重点园区的综合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突出招大引强,精准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构建“大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链条,光伏行业以阳光电源、信义光伏、通威太阳能等重点企业为牵引,实现全链条布局,成为国内产业链较为完整先进的产业集群;储能行业以国轩高科、德兰明海、阜阳海钠等重点企业为依托,持续扩大储能产业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储能行业“十四五”规划功率规模达513万千瓦,居全国之首;氢能行业依托明天氢能、阳光氢能、元隽氢能等重点创新企业,加快省内氢能产业链布局,尽快实现我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环保行业取得了一系列领先成果,合肥水泥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节能环保设计服务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污水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塑料替代材料技术及设备制造水平位于国际先进水平。产业供应链价值链进一步发展,产业供应链价值链本土化、多元化、数字化、绿色化趋势增强。其中,光伏产业汇聚了阳光电源、合肥晶澳、滁州隆基等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了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和储能电池等优势环节,产业链韧性得到进一步增强和巩固。我省本土企业华晟新能源HJT技术和产能全球领先,全省N型电池产能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以上,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技术、出货量全球领先,国轩高科储能和动力电池跻身全球前十,为我省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裂变”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持招大引强 促进产业提质

  完善专班工作机制,创新招引方式方法,乘势而上打出“双招双引”新攻势。坚持高位推进,始终将“招大引强”放在重要突出位置,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分管省领导5月份亲自带队赴上海考察总投资116亿元的天宸光储一体新能源项目,6月份即在芜湖繁昌区开工建设。省生态环境厅多次北上南下开展“双招双引”活动,带队招商次数位居各专班前列。

  招大引强与招优引先并重,一手抓招大引强,强化大项目集聚带动,上半年签约、开工、投产50亿元以上项目共67个,总投资5510.5亿元。一手抓招优引先,大力招引技术先进、前景广阔的重点项目来皖布局。国际一流技术的干法电极快充电池、固态电池等项目成功落地。积极发挥商协会作用,与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各市产业专班参与第21届中国国际环保展,定向邀请40余家国外节能环保产业企业参加“双招双引”推介活动。积极推动中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博览会永久落户在安徽,并在7月成功举办第二届博览会,现场签约25个项目,签约金额达到249亿元。利用战略合作银行资源优势,联合战略合作伙伴招商银行合肥分行,在深圳搭建了“湾皖新能 同行有招”的招引平台,邀请大湾区近50家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参加,省专班、阜阳、滁州、合肥、芜湖等市及园区作了推介,现场签约有投资意向企业10家,最终达成投资意向14家,总投资预计300亿元。上下联动招商,实现省市县三级工作专班沟通联络常态化,形成招商合力。邀请阜阳、亳州、滁州定远等市县专班参加在深圳举办的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推介会,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和招引政策进行了推介。

  坚持科技赋能 驱动产业升级

  产业创新不断提升,把打造高层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经济增长的关键举措和核心抓手,目前我省已累计组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省级创新平台17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

  新能源领域,晶硅电池片、逆变器等领域产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高效节能领域,高效压缩机技术、余热余压利用设备、光伏建筑系统集成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先进环保领域,环境监测仪器中光谱、色谱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招才引智成效显著,2022年组建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首个“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落户在“中国环境谷”。推动上海社会科学院与阳光电源零碳中心成立“安徽长三角双碳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与大陆马牌轮胎(中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绿色制造与低碳发展联合研究中心,配合完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实施方案论证。2023年推动中航发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在铜陵设立分院,招引量道(厦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合肥设立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蹄疾步稳,探索技术攻关新模式,支持海螺集团组建安徽省水泥工业二氧化碳捕集转化应用创新联合体,开展水泥工业碳捕集、碳转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攻关,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取得一批创新成果,明天氢能燃料电池发动机自测功率超越世界一流水平;蚌埠玻璃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组件光电转换效率达19.8%,打破世界记录;中科大等高校院所联合研制的二氧化碳电解转化装备通过电解转化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等,实现变废为宝。产业数字化转型有序推进,通过实施《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和《支持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若干政策》等措施,新培育光伏、锂离子电池行业省级数字化车间11个、智能工厂5个,累计培育数字化车间47个、智能工厂12个。2023年,认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省级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35个。

  坚持金融支撑 催化产业活力

  持续扩大金融服务直供渠道,安徽省生态环境厅与省内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等9家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十四五”期间,合作银行将向我省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不低于4000亿元授信贷款,省专班办公室每月定期向合作银行推送招引项目和企业融资需求。2023年上半年,合作银行已累计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提供授信3654.54亿元,发放贷款1226.04亿元。顺利完成母基金组建工作,今年6月份,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主题母基金已在中基协完成备案,总规模120亿元,首期规模20亿元,是省外管理机构出资金额最大的一只主题母基金。目前已经完成首批子基金立项和尽调工作,正着力打造母子基金总规模400亿元的基金丛林。

  坚持精准服务 优化产业环境

  强化推进“专班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做到招引项目与后续服务项目(企业)并重,通过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有力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到精准服务,确定4个重点清单,即:重点市、重点合作园区、重点培育企业、重点调度项目,建立重点市包保、重点合作园区“一园一档”、重点培育企业“一企一档”专员服务、重点项目“一项目一推进表”调度机制。分3批确定重点合作园区23家、重点培育企业131家、重点调度项目188个。协调解决问题,近两年,省工作专班协调解决29个重大项目的环评审批、总量、能耗指标等要素保障问题,为100家重点企业提供服务专员,及时推送各级政府的帮扶政策,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运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今年以来借助省为企服务平台处理企业问题留言20余条。开展“体检式”帮扶,发布致全省正面清单企业一封信,以企业的合法需求为第一信号,推出6项“点菜式”服务,为正面清单企业开展“体检式”帮扶。及时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推进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继续实施免罚清单制度,持续实施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并指导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具体办法,促进更好落实。

  下一步,省专班将把握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东风,瞄准赛道、乘势而上,为我省打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万亿俱乐部助力添彩。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产业生态。完成皖北新能源产业攻坚行动方案编制工作,加快推动皖北新能源产业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动态调整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尽快出台先进光伏、新型储能、氢能等领域专项政策。采取“龙头+配套”“培育+引进”“科创+产业”“项目+人才”等复合型产业培育模式,升维“全生态”打法,持续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招引力度抢占未来新能源领域发展市场,推动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持续做强做大。

  外拓海外招引,积极引进项目。9月初,组队远赴日本、爱尔兰考察了10余个项目,与日本环球产业柱式会社、爱尔兰圣三一大学XFC实验室、圣三一大学技术转化实验室签署了3个合作协议。

  撬动金融力量,强化精准招商。用市场的眼光、资本的逻辑、平台的思维来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强化资金等要素保障,构建资金链产业链相互融合的良好发展态势。推进战略合作伙伴交通银行安徽省分行协调上海总部的资源优势开展精准招商;联合光大银行合肥分行与光大集团长三角协同发展办公室,在江苏、浙江开展定点招商。深挖母子基金管理机构背后资源,早介入、早对接,推动优质项目落地安徽。

  整合场景资源,推动项目落地。加快整合皖北地区光伏、风电开发资源,统筹谋划“光伏+风电+储能+生态环境修复+乡村振兴”的新能源项目;开放资源循环利用、遥感监测、生态治理等应用场景,开展应用场景招商,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持续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绿色产业示范基地、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等建设。同时,由光伏等产业异军突起单兵突击向各类清洁能源综合发展转变,构建多元化能源产业结构。

  拓展招引渠道,开展联合招引。依托世界制造业大会,组织重点市邀请参展企业负责人考察本地区投资环境;与长江资本联合办好在宣城召开的新能源投资策略会,向参会企业代表推介我省招商政策;借力中国光伏产业协会、中国风能协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国欧洲商会、美中投资促进会等力量,在产业合作、招商引资等方面开展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合作。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61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