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站在盐立方栈道远眺,绿水逶迤、草木繁盛。从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到蓝绿交织的城市生态走廊,从智能微电网的加速构建,到“碳”寻新路的制造企业,从风电集结的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到数字动能勃发的大数据产业园……近年来,盐南高新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贯彻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优化产业生态结构,以生动实践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绿色根基。
以“绿”为笔 绘就最美生态画卷
金秋九月,漫步在中华海棠园,目光所及皆是美景。清水潺潺,香樟满园,市民行走其中心情舒畅;平整宽阔的草坪上,三五好友露营野炊,享受着假日的惬意与自在;5公里的智慧跑道环湖而设,负氧离子达4000个/立方厘米,健身的人们在这呼吸着清新自然的空气。
“这里离家近,环境好,出来遛弯心情愉悦。”傍晚出来散步的市民张女士说道。作为大型城市中央公园,海棠园为周边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漫步观景的好去处,也是盐南高新区绿化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
走在盐南的城市道路上,满眼新绿,仿佛穿梭于绿色长廊。宽敞的绿化带,枝繁叶茂的树木,鲜艳的花卉,空气里处处弥漫着植物的清香。
如果从高空俯瞰,盐南高新区近一半都是绿色:绿化总面积约2600公顷,绿化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项指标分别达到40%、45%和21平方米,撑起了城市绿色空间的生态“骨架”。
“为了更好满足市民对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的需求,我们一方面做好‘减法’,注重树乔灌、花草藤配置得当,大中小、高低平错落有致,更加体现层次性、丰富性、美观性。另一方面,做好‘加法’,以中华海棠园等中央湖链为绿色中轴,启动实施绿网综合改造,新建一批生态廊道、街心绿地、城市绿道,让城市更多见绿显绿、充满生机。”盐南高新区规建服务中心绿化工程科负责人薛永春介绍,该区还采用空间飘带、生态廊道和立体绿化等,渗透地上地下空间边界,把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到城市细节中,拓展形成连续跃动的景观空间。
不仅如此,盐南高新区厚植“爱绿、护绿、亲绿”理念,先后制定了《园林养护手册》《绿化养护服务进场告知书》《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指南》等相关文件,以科学管理养护为城市绿化“提颜增质”。同时,市民也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植树造林、垃圾分类、低碳出行、光盘行动……用实际行动做绿色生活的倡导者。
精心绘绿,笔耕不辍,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绿景图”正徐徐展开。
向“绿”而行 打造低碳园区发展样板
近年来,盐南高新区立足资源禀赋,优化绿色产业发展结构,构建绿色产业发展体系,着力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园区。
创新平台是实现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坐落于西伏河绿色低碳科创园,由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盐城市政府与盐南高新区共建,聚焦海上风电、海上光伏两大重点,围绕氢能、海洋能、储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组织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构建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着力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引领国内国际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与产业发展。
位于技术创新中心的晶焱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王一波团队牵头实施,主攻新型超大功率海上风电整机实现机理、控制技术和新型全直流变换技术等三大研发方向,促进盐城沿海可再生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十四五”期间“两个两千”目标实现。
走进实验室,只见身着白色工作服的研究员们,正进行海洋环境下光伏产品耐候性评价技术及测试标准的研究。他们将产品放置在模拟海洋环境的实验箱中,对其进行光电转换效率、耐热性、耐候性等各种测试,并密切关注记录着实验数据的变化。
“希望尽我们所能,为海洋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我们后续也将着重推进关键装备产业化相关事项,加强与国网公司的合作,申报新一批国家级项目,同时加快推进资质申请进度,建立面向我国海上可再生能源发电产品的可靠性与环境适应性检测评价体系。”江苏晶焱实验室项目负责人霍辰介绍道。
高科技、绿色化,透过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让人感受到该区绿色低碳科创园高质量发展的脉搏:联合江南大学等单位智库资源,编制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绘制可再生能源产业招商“三图三清单”;主攻“风光氢储”国企龙头、上市名企和大院大所,中科院电工所晶焱实验室、南师大江苏海洋经济技术研究院、万帮数字能源产业创新基地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园区向“零碳”迸发出澎湃动力。
“未来,园区将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全力打造绿色产业发展样板区。”西伏河绿色低碳科创园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天波表示。
逐“绿”而进 探寻高质量发展路径
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影响着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成为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创新之力”。站在新的起点,盐南高新区充分把握数字化浪潮,抢抓发展机遇,以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助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一个车间的产能到底有多少?“全速运转下,100台自动化生产设备,每年生产1万多吨、邮政环保袋共1亿只左右。”盐城市亿德塑料包装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希华自信地说,今年销售预计能达到2亿多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20%。
车间门打开,编织机白丝高速穿梭,轰鸣声随即传来。王希华介绍,“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在于向绿色转型升级。现在产线通过芯片实现全流程化、过程化管理,只需数人便能管理整个车间,彻底告别了传统的高能耗生产模式。”依托数字化转型,亿德塑料包装一路高速前行,已成为国内集装袋细分领域行业领先的定制化可循环塑料包装供应链服务商,建有省级高性能聚丙烯包装材料工程研发中心,拥有各类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40项,连续多年被授予“现代物流绿色包装示范单位”“中国品牌服务商”等称号。
盐城市亿德塑料包装有限公司的变化,正是当下盐南高新区产业动能转换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内数字孪生领域内的一股新兴力量,圆欣智能(盐城)科技技术有限公司不断丰富产品库,已开发出具备数据接口仿真、网格CAE渲染、接口驱动等功能的一系列产品。“我们紧盯政策方向,今年聚焦智慧国防、城市园区、数字工厂领域,拓展了案例资源库。”该公司总经理沈龙腾介绍。
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领略数字孪生3D可视化技术在智慧社区打造上的优势。“我们将社区内的建筑、道路、绿化等各种设施设备按照1:1建模还原,并结合PBR物理渲染材质系统,渲染真实的小区环境效果。”沈龙腾介绍,不仅是地上空间,地下空间同样一览无余,在水泵房场景中,可清楚地查看水泵房内各设备布局情况,与孪生设备模型点击交互,可清晰查看水泵、水箱运行状态、液位等实时信息,大大方便了开发商售卖以及后续物业管理。
如今,在盐南各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已蔚然成风,企业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不断提升。2022年以来,全区新增新石器、汇鼎智联、格瑞利、研泉通信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上企业29家,累计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上企业61家,数字经济产业规模突破120亿元、同比增长26%。
生态更美、产业更优,是盐南高新区交出的亮眼成绩单。未来,该区仍将积极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推动科技与生态融合创新,加速奔跑在经济和生态双赢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