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徐州倾力打造科技创新增长极

  原标题:点亮淮海“科创之芯”

  徐州倾力打造科技创新增长极

  江苏淮海科技城于2017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是徐州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部署,是徐州市“两区一城”三大“创新发展引领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江苏淮海科技城始终锚定“科技创新策源地、高新产业孵化器、创新企业集聚区、科技双创示范区”功能定位,淮海“科创之芯”的美丽蓝图越绘越美。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等9项国字号招牌,省留学回国人员双创示范基地等36项省级资质,已成为淮海经济区创新型、服务型和数字型经济的主战场、主阵地。

  淮海科技城是区位优越、颜值靓丽的“双宜”之地,位于主城区核心区,距观音机场车程不足一小时、距高铁徐州东站半小时车程,地铁、公交、慢行交通等立体交通网络实现全覆盖。毗邻5A级风景区云龙湖、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等著名旅游景区,知名高校院所、全国三甲综合医院、大型商业综合体云集周边,高档住宅小区与现代化办公楼宇为企业发展、工作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精心培育创新主体,壮大科技创新“生力军”。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近年来科技城制定实施《打造区域“科创之芯”的实施意见》《各运营主体高质量发展考核工作方案》《高新技术企业专项奖励政策》等相关政策,加大科创项目招引和高成长性企业提升力度,增强对创新主体综合性支持和保障,分层服务、分类扶持。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在园区合作企业11家,院士等领军人才企业15家、国内软件百强企业11家、上市公司关联企业25家。富士通、新蝶数科、徐工电商、“智改数转”创新促进中心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细胞制备中心、云仟佰医疗等生物医药大健康企业,网 易(徐州)联合创新中心、3W创客空间、清亦华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企业,不断加速集聚,产业层次逐步迈上中高端。

  深化院所合作模式,打造集成创新“强引擎”。科技城一头连着高校和科研院所、一头连着企业和创业者,加强与大院大所的合作,是集聚各方优秀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渠道。通过“外引+内育”深挖大院大所人才“金矿”,协同创新成效初步显现。对外链接知名高校,共建医疗3D打印技术研发中心、胶囊机器人联合研发中心、安科院技术成果转移中心,全力提升研发创新层级。促成拓普互动、艾易西、仁安科技与相关院校共建“沉浸式体感仿真联合实验室”“成果应用基地”“未来城市交通研究院”等项目。对内加强以矿大为代表的本土院校协同创新。一方面,与矿大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职业健康研究院、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工业设备智能诊断系统等12家教授领办企业入驻,集聚博士以上人才近40人,获批省工程管理奖1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家高企2家,授权专利超20件,省级科研平台2家;另一方面,发挥科技城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资源优势,重点推动徐州医科大学数字医疗研究院落地,全面改善园区主导产业中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板块相对薄弱的现状。同时,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帮助企业与在徐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吸引更多有技术、有成果、有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来园区工作,促进技术成果能转化、人才智力能发挥、创新创业有舞台。

  涵养服务优化生态,拉长拉粗要素“全链条”。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关键在于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快集聚高端人才。深入落实《徐州市“555”引才工程实施方案》,积极推进“人才+项目”“人才+课题”“人才+基地”等多种引才方式,推动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相互成就。已集聚院士8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高层次领军人才51人、高技能专门人才153人,入选省、市双创人才14人次、双创团队3个。优化创新生态。对标全国一流,聚焦全生命周期的“创新生态圈”和全要素供给的“服务生态链”,在全市首创“无前台、肩并肩”服务新模式。围绕主导产业孵化培育、发展壮大,通过整合、提升、补链,着力构建“五中心一平台一街区”服务体系,累计集聚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各类服务要素130余家,具有科技城特色的创新投资生态系统初步形成。厚植双创氛围。依托徐州中关村创新中心、矿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网 易联合创新中心构建科创矩阵,引进3W创客空间、玑瑛青年创新公社等双创平台,成功举办首届淮海经济区科技成果对接周、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暨数字经济发展论坛、网 易(徐州)联合创新中心运营开园活动暨数字经济生态创新会议等重要活动,“双创”氛围明显增强,正成为广大创新创业者的向往之地。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21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