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上海“小三线”工程,把工业制造等产业带到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让大城市“海派”风吹进山村,带来“文化冲击”。现如今,梅街镇努力保护传承历史资源、工业记忆,讲好历史故事,服务现实发展,推动自身蝶变重生。
“小三线”建设
团结奋进谱芳华
阳光照射着位于贵池区梅街镇梅街村“小三线”代表性企业——“八五钢厂”斑驳的墙壁。有些破败的苏式建筑,依然展现当初的肃整,不失坚挺和傲气。
上海“小三线”,上世纪60年代在安徽南部和浙江西部山区建设起来的后方工业基地。据介绍,上海“小三线”在安徽的企业,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区,在今天宣城市、芜湖市、池州市和黄山市境内。从1965年起,上海市相继在这些地区兴建了80个“小三线”单位。从1965年选点筹建开始,至1988年调整结束,24年中,贵池县、东至县境内近20家“小三线”单位的数万名上海干部职工,来到山沟里,献出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1969年,上海市国防工办在现贵池区梅街镇成立507指挥部,组织当地上万名工作人员披荆斩棘、日夜奋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进行艰苦卓绝的“小三线”建设。
“在贵池一带,相关工厂和与之配套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共计14家。”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小三线”建设的选址要求:“山(进山)、隐(隐蔽)、散(分散)”,在贵池的“小三线”企事业单位,除了325电厂选址在贵池的墩上中饭铺山冲里之外,其余大部落户在梅街山区。
在一无住房、二无后勤、三无基建的大山中,依靠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建设“小三线”,推进生产力布局调整。这段激情燃烧的拼搏岁月,法国著名人类文明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中写道:中国花了很长时间,历经了许多磨难……付出了超人努力后,对中国庞大的社会实行现代化改造才成为可能。梅街镇的三线建设遗址,作为大历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着中国人奋斗创业的群像缩影。
一段“贵申情”
乡村接入“海派文化”
1972年5月16日,现梅街镇梅街村村民许春华进入“八五钢厂”04车间当上了工人,身份也由农民变成了工人。
“‘八五钢厂’04车间,是生产钢管的车间,当时许多军用火炮上的钢管,民用锅炉上的蒸汽管,都是我们车间制造的。”许春华在回忆文章写道。
1970年代,梅街地区山高林密、地广人稀、交通闭塞,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几乎为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淡而绵长。
上海“小三线”落户梅街后, 原来落后、封闭的山沟里铺上了水泥路,架设了钢筋水泥大桥,大大改善了当地人的出行条件。上海“小三线”及其配套单位都处于深山老林之中,其本身的建设、发展和完善,客观上为贵池经济社会等带来了重大影响,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现代工业文明的春风由此吹进闭塞的山村。
“电影,我们是看够了。”1972年至1988年入职“八五钢厂”的阮桂云记忆犹新。尽管那时候对于山区百姓来说,看电影还是件很稀罕的事。
夜幕下,电影开场了,此时的观众早已不分上海人、本地人,城里人、农村人,没有了文化及生活习惯的差异,没有了语言和风土民俗的隔阂,大家一起看电影,一起讨论剧情,俨然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小山村的夏天又一次散发出特有的活力,银幕上那些五彩斑斓的光影,胶片带来的文化休闲时光,至今依然是梅街人仲夏夜的美好回忆。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较为丰富的生活物质,带来大上海的生活方式,当时贵池山外面都没有的电影院、澡堂,买不到的新潮的东西,梅街都有,渐渐地外面的人就称梅街为‘小上海’了。”村民许来祥回忆道。
1972年,梅街村家家户户都通上了电、用上了自来水,这比当时贵池县其他地方,尤其是山区乡镇,要领先20年以上。齐石公路的修通使梅街镇成为贵池县(现贵池区)最早通柏油路的乡镇;梅街人穿衣服都是紧跟上海最新潮流,能吃上带鱼等海产品、吃上冰棒、喝上冷饮;1984年,梅街开通直达上海的班车,县城的人到上海去,也要坐这班车。
资源巧转化
文旅融合振兴新路
日前,在距离“小三线”企业——永红机械厂不远处,池州市贵池区金碧田生态农业旅游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
“项目以打造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等为一体的农旅医养大健康产业园,将成为‘锦绣梅街’重要的文旅品牌符号,为梅街镇文旅产业、农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该项目负责人张婷表示,该项目将成为梅街镇——梅村镇省道S358线文旅融合、美丽乡村风景线的重要节点工程和重要的展示窗口。
梅街镇手中握有“两张文化牌”:上海“小三线”工业遗产向历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蝶变,传统“傩”文化的历史传承,尤其是前一个项目,将一段特殊历史的工业文化赋能到情感、符号和旅游消费,将资源巧妙转化,以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下车,回家。”重回“八五钢厂”,年近六旬的杨伟明激动地说出了这4个字。1972年,杨伟明随父母来到梅街镇。7岁到20岁,13年的时光,就在这大山之中度过。1987年,杨伟明与父母跟随最后一批留守在梅街镇的“小三线”人,将厂区和生活区的全部设施移交后,返回了上海。
现在,像杨明这样有过“小三线”经历的人,正成为梅街镇与大上海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梅街镇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今的梅街镇,全方位对接苏浙沪,通过老关系结交新朋友、老企业嫁接新项目等方式,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精准产业发展定位,将非金属矿精深加工作为首位主导产业,推动生产要素集聚,做强工业。同时,围绕非矿深加工产业链、现代农业、上海“小三线”、“傩”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对口招商。
今年上半年,全镇完成规上工业产值7.2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新引进省外亿元项目1个,总投资1.53亿元。今年春节期间,梅街镇共举办各类规模“傩”事活动34场,吸引摄影、戏曲、民俗文化爱好者,及省内外游客2000余名。
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相关负责表示,将秉承“小三线”精神,围绕“五新贵池”的发展要求,瞄准“财税收入排头兵”和“乡村文化振兴标杆镇”两大方向,坚持将乡村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通过“乡村振兴先行镇”定位,落实“强党建引领、提发展质效、促乡村振兴”三大抓手,推动“工业大镇”向“工业强镇”转变,以时不我待的行动力破浪前行,建设美丽家乡,不断开创“生态美、经济强、文化兴、乡风淳”的锦绣新梅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