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通过先富带后富和村企联建工程,当地持续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富裕上下功夫。作为江苏省首批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海门区连续三年在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一等次。当地是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乡村振兴的?近日,记者在海门区进行了探访。
头雁引领
“不是师傅相助,30万元就要打水漂了。”陆永健是海门区四甲镇二桥村村民,他口中的师傅是四甲镇人大代表、当地蟹农王光玉。8月,王光玉在走访调研时发现,陆永健家的蟹塘里大量藻类腐烂,螃蟹往岸上爬行,极可能引发螃蟹大量死亡的风险。
王光玉仔细观察后发现,这是肥水不当造成了富营养化,水体缺氧,螃蟹才到处乱爬。他对症下药:“清除多余水藻、增加水体透明度、增氧。”“三天就见效了,险些血本无归。”陆永健说,此前他就拜了王光玉为师,近年来养殖收益明显提高了不少。
2014年,王光玉和妻子回村创业,在家门口养起了大闸蟹。从最初40亩蟹塘试养,到如今500亩生态有机养殖基地,夫妻俩历时9年苦心经营,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光玉巴道,年均销售额超3000万元。
养中学、学中养,王光玉积累了养殖大闸蟹的技术要点,成了小有名气的“土专家”。“有困难,找光玉”也成了当地蟹农的“口头禅”。这些年来,他们带动了周边近百户村民增收致富。
十多天前,常乐镇中南村村民周健赶到王光玉家,进门就报喜:“师傅,母蟹终于超过半斤了!”周健是养蟹大户,养了90亩塘蟹,从没像今年这样收成好。王光玉为他算了一笔账,根据行情,今年每亩可以比去年多增收4000元。
近十年间,率先富起来的王光玉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除了技术帮扶,他还吸纳了本地村民来养殖场务工,固定工10多人,高峰期多达30多人。今年60岁的王瑞平就是其中一位。“我在这儿干了9年,不但学到了一技之长,还通过务工增加了收入。”王瑞平说。
近年来,海门区认定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区级示范家庭农场30家,申报市级示范家庭农场7家;评定区级示范合作社21家;培训高素质农民2558人。今年上半年,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54元、增量1098元,均位列南通市第一位。
村企联建
为乡村振兴助力赋能,海门区推出“百企联百村、共走振兴路”的村企联建工程,二百多个村居全部完成村企结对。
时下,海门街道三南村“三翠梨园”基地喜迎丰收季。占地230亩的“三翠梨园”基地由海门区经开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三南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同投资建设,采用“国有企业+村经济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培育出了苏翠一号、翠冠、秋月梨等多个优质品种。记者从三南村获悉,今年梨园基地的产值比去年增加了20%,村集体经济有望增加30万元。
除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村企联建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民的家门口就业问题。村民季淑珍说,村里有了村企联建基地后,她来到梨园做工,主要帮着采摘、分拣和包装,每年可增收两三万元。
“百企联百村、共走振兴路”行动,旨在鼓励引导企业投身乡村振兴,推动工商资本、人才、技术“上山下乡”,促进村企要素自由流动,为农业转型、农村繁荣、农民致富提供强大的动力,实现城乡共同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
在海门沪海有色铸造有限公司内,四百多名员工中超过六成是本地村民。该公司总经理翟峰告诉记者,公司是新街村、联同村村企联建的企业方,“作为南通市人大代表,不仅要办好企业,还要造福于民,为乡村振兴加一把柴、添一把火。”
27岁的姜钰鹏家住联同村,从机电学校毕业后来到这里工作,目前在公司从事车间数控工作。“我只是大专学历,出去找工作并不容易,在这里却可以学有所用。”姜钰鹏对于目前的收入也很满意,“出了家门就是厂门,待遇也不错,我还把表弟介绍进厂了。”
“以前雨天一身泥、晴天都是灰,现在不但通行方便了,晚上还能出去散散步。”新街村村民翟春基望着家门口新近铺好的两公里水泥路说。近年来,翟峰自掏腰包,修建村级道路,改善当地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改善敬老院的生活条件等。截至目前,他捐助的资金已超过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