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场景多元
越来越多企业离不开AI加持
在光伏产业,不做光伏生产商,仅仅靠做检测设备,企业能赚多少钱?上海欧普泰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给出的答案是每年超1亿元的营收和超过40%的毛利率。从2008年入驻普陀天地软件园起,欧普泰从一家硬件制造厂商,一步步做成了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还实现了北交所上市,企业的发展离不开AI技术的加持。
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人工智能产业正在上海迅速壮大。目前,上海规模以上AI企业数量达到350家,产值达到3800多亿元,几乎是五年前的三倍。数字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AI企业正在走上规模化、商业化的道路,越来越多的AI应用细分场景正在上海被开发出来。
欧普泰原本是光伏行业的“老兵”。企业成立于1999年,专注于光伏行业的检测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2017年,欧普泰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振率先嗅到了AI技术的气息,看到了自动化检测在行业中大规模商业运用的潜力,开始推动企业向“AI软件+硬件”方向转型。“在人工智能产品的帮助下,光伏企业运用少量人力就能完成组件检测流程,还能提高产品检测效率、质量,所以AI检测逐渐成了行业降本增效的必选项。”王振表示,截至目前,全球主要光伏组件厂商的光伏组件产能中,约40%采用了欧普泰的光伏组件检测设备,其光伏AI检测系统也已大范围落地。
像欧普泰这样利用AI技术助力专业领域发展的例子不在少数。深兰人工智能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与欧普泰一样,是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同于欧普泰的是,深兰科技是做研发起家。成立近十年来,深兰科技采用“科学院+公司”机制,旗下“深兰科学院”获得世界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顶级赛事超过50项世界冠军成绩,并在全国设立了六个研究院和多个联合研发机构。
目前,深兰科技正在推动研究成果落地商业化,陆续向市场投放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汽车、医疗扫描设备等产品,致力于解决工业智能化、农业智能化、城市智能化与生物安全智能化等领域的痛点问题。例如,由深兰科技参与研发的顶空气体检测技术就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实现进口替代,有望解决医药和疫苗出口检测的“卡脖子”问题。
在AI赋能实体产业方面,上海有着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深兰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陈海波表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国际化人才集聚,AI应用场景繁多,政府又重视产业发展,上海在人工智能产业上大有可为。但他同时也表示,人工智能技术作为颠覆产业的基础性技术,做底层架构要比做应用更难,技术研发始终是人工智能企业立足的地基。这就意味着AI+企业仍然有着较重的研发投入压力。
为了减轻这些科创企业的资金负担,近年来上海税务部门“硬政策”和“软服务”齐下。一方面,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到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税务部门会第一时间与企业财务沟通税惠申请流程;另一方面,税务部门主动对接市经信委、各区经委等,获取专精特新企业名单,“一企一档”分析企业适用的税费优惠政策,确保研发企业的税费优惠政策应享尽享。2023年,深兰科技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1400余万元,欧普泰截至目前也享受了近500万元的累计税额减免。王振表示,税惠政策的持续落地,有力促成企业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为企业“小而精”“精而强”赋能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