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一路向西,汽车驶过鱼山大桥,孤悬东海的鱼山岛映入眼帘:“钢铁丛林”拔地而起,无数管道连接着储罐、高塔和锅炉,发出低沉的轰鸣。作为国内首个“离岛型”石化基地,位于浙江自贸试验区的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全年不间断炼制原油,生产各类化工产品。
昔日的渔港成为今天的油气大港,“不产一滴油”的舟山如何无中生“油”?近日,记者来到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片区,感受油气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的生动“样本”。
聚链成群 汇聚千亿级油气产业
建设4000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和下游化工新材料项目,推动全国3000多家石化相关企业与石化基地紧密合作,带动油气储运设备基础设施全域开放共享……记者调研时发现,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片区在炼化加工、油气储备、航运业务等环节全面发力,形成油气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管委会主任陈海平介绍,目前,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重点建设的浙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基本成形,具备每年4000万吨的炼油规模,和每年1180万吨芳烃、420万吨乙烯的生产规模。
“龙头石化项目的规模效应、辐射带动功能,推动舟山片区石化全产业链集聚集群发展。当前,舟山片区已集聚各类油气企业1.3万余家。”陈海平说。
聚集的油气资源吸引更多国际船舶停靠舟山港加油。数据显示,舟山保税船用燃料供应量从2016年的106.4万吨攀升至2022年的602.49万吨,舟山港跻身全球第四大加油港。
舟山高新区管委会口岸事务管理局副局长虞常暖介绍,舟山凭借混兑、仓储和消费等优势的聚集效应,推动低硫船用燃料价格快速与市场接轨,船用燃料消费进一步向舟山转移。
据了解,2022年,舟山油气贸易额达8225亿元,油气吞吐量达1.33亿吨。
集群成势 增强能源领域影响力
舟山庞大的油气产业助力提高我国在国际能源领域的影响力。
一方面,我国化工品进口依存度降低。“我国二甲苯(PX)对外依存度曾高达60%以上。”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管委会副主任章文斌说,项目投产后,二甲苯进口依存度下降了约20%。
另一方面,突破海外市场对燃料油价格的控制。在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大厅内的巨幅电子屏显示着各类油品交易挂牌行情等信息,其中,“中国舟山低硫燃料油保税船供报价”格外瞩目。
“该价格是以上海期货交易所低硫燃料油期货价格为基准发布的舟山保税低硫燃料油船舶加注价格,目前参与报价的企业在舟山船供油市场的份额超过84%。”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董事长赖新介绍。
在此之前,保税燃料油的价格都是国外定价、美元计价,国内市场缺乏油气交易定价话语权。
“‘舟山价格’是我国首次在保税燃料油加注领域应用自己的价格指数,打破了海外市场对低硫燃料油价格的垄断,增强我国在国际能源领域的价格影响力。”赖新说。
制度创新 推动油品领域市场化改革
浙江省自贸办副主任胡真舫表示,作为全国唯一由陆域和海洋锚地组成的自贸试验区,浙江自贸试验区自2017年设立以来,坚持走差别化、特色化的路子,聚焦油气全产业链建设。
为支持浙江自贸试验区油气产业发展,2020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关于支持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的若干措施》,浙江自贸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按下发展“快进键”。
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和配额、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许可权下放、保税燃料油混兑调和……围绕油气炼化、储运、贸易、结算等环节,这些制度创新成果,推动我国油品领域市场化改革。
“享受制度创新的红利,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重点企业浙石化成为拥有原油进口资质和配额、成品油出口资质和配额的民营企业。”陈海平说。
围绕油气全产业链建设,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探索发展。记者了解到,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片区目前已形成特色制度创新成果和实践案例269项,全国首创125项,全国复制推广32项,初步构建了油气全产业链闭环改革创新体系。
今年,《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发布,提出实施大宗商品配置能力提升行动,打造国家级能源资源保障基地、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通过“一滴油”,浙江自贸试验区的油气产业链格局还在不断深化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