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上海探索为产品质量可靠性定标准

  原标题:不只看出厂环节合不合格,还要看好不好用能用多久

  上海探索为产品质量可靠性定标准

  在产品质量领域,有一个经典却容易被忽视的概念叫“可靠性”,指的是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更多关注达标产品上市后的表现,被长时间使用或多次使用后,产品质量能否保持稳定,通俗点说,就是“好不好用”“能用多久”。

  近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公布全市首批6个产品质量可靠性“最佳实践”案例,这也是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产品质量可靠性创新试点的成果。案例涉及高压油泵、计算机联锁设备、激光雷达、内存接口芯片、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吊具等产品,大多属于上海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例如,相比传统的继电联锁设备,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的iLOCK-Ⅱ型计算机联锁设备集成度更高,全电子模块的应用减少了继电器失效以及各种混线、虚焊等故障,采用的高防护等级设计让产品可在高温、高湿、高盐碱度、高海拔等严苛条件下正常工作,服务近10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中国轨道交通“出海”的先锋力量。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许多产品的质量评价体系有些“顾头不顾尾”,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要求,主要看出厂环节的检验结果是否符合相关质量标准的要求,很多从业者直到今日都未必知晓“可靠性”为何物。

  “其实‘可靠性’早已成为至关重要的国际贸易参考指标,对于一些重点产品能否‘出海’,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教授康锐介绍,现在许多中国制造的产品想要进入欧美市场,必须通过相关的可靠性认证。出厂前的质量检验合格结果无法覆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使用后的故障多少、寿命长短、维修成本高低、抗风险能力强弱,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可靠性认证才能得到解答。

  而且,相比合不合格、能不能用,消费者更关心好不好用、能用多久,做到这些,才是大众心目中的“质量过硬”。

  “上海之所以在全国率先探索产品质量可靠性创新试点,既有时机已到的因素,更是因为上海在先进制造业等方面的厚积薄发。”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处处长郑万军表示,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扎根上海服务全球,在引入国际先进产品、技术或“出海”时,就会遇到“可靠性”挑战。与此同时,大批企业为追求高质量发展而处于转型升级期,在业内要出类拔群,就要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而“可靠性”就是核心竞争力之一,上海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动力更早产生,也就更容易诞生一批先行者。

  据悉,上海已经研究制定了全国首个《产品质量可靠性评价通用要求》,将关键性能一致性、退化率、可靠域3个专业指标和保修期维修率、创新性、可推广性3个效益指标作为可靠性评价的关键指标。同时,一批业内顶尖专家组成的“一企一诊”帮扶团队已深入有需求的企业,目前已培育孵化67家企业,培育可靠性人才264名。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44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