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苏北地区的经济成绩引人注目。
从GDP增速来看,连云港、宿迁、淮安、徐州等城市位居江苏省前四。其中,连云港、宿迁和淮安还揽下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前三名,增速分别为11.9%、7.7%和7.4%。
苏北地区GDP增速为什么表现如此优秀?
近几年,随着传统的经济强市的发展转型完成、各种成本上升,苏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按下加速键。GDP绝对值排在江苏省内最末的连云港、宿迁成为典型代表。数据显示,宿迁、连云港已经在2021年、2022年和今年前三季度连续包揽全省GDP增速的前两名。
以2021年前三季度的数据为基数,我们发现连云港、宿迁、盐城、淮安、徐州近两年的平均增速分别为7.5%、7.2%、6%、5.3%和5.2%,均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
华顿经济研究院的《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也显示,苏北五市的综合实力在近几年不断晋级。2023年,盐城、徐州、淮安、连云港和宿迁分别位列全国第47、51、67、74和77位,其中连云港、宿迁和淮安的排名较2015年均上升了20名以上。
苏北五市是如何完成GDP增速逆袭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观察苏北五市近年来的第二产业布局,不难发现,五个城市立足于自身原有的优势产业,进一步着眼于开发新能源产业,加速产业转型。而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徐州。
过去,徐州以钢铁为支柱产业,但随着重工业产能过剩,经济增速放缓,徐州开始寻找新的出路。自2017年以来,徐州整合各类高能源消耗企业,加强培育包括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在内的“343”创新产业集群。今年前三季度,徐州绿色低碳能源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5%,光伏电池产量则同比增长294.9%,体现出绿色经济及产业集群的发展潜能。
与此同时,从能源时代走过来的徐州,也在积极发展起步更早的工程机械产业。2022年,徐州的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超过1700亿元,占有全国20%以上的市场。
无独有偶,其他4座城市也已进军新能源产业领域。
盐城涉足以光伏组件为代表的新兴制造业,并利用沿海优势,发展海上风电产业,其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占全球10%。作为“中国酒都”的宿迁同样培育晶硅光伏产业,今年前三季度,光伏新能源产值同比增长35.6%。位于运河之畔的淮安,则在近年来制定了培育“7+3”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计划,尝试打造全球最大的N型太阳能电池制造基地。
较为不同的是连云港。依托海港优势,连云港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接收来自苏南地区的产业转移,建成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石化新能源产业基地,加速融入全球石化产业链。随着多个重大项目投入生产,今年前三季度,连云港石化产业产值达到1506亿元,同比增长94.4%,成为GDP增速的重要动力。
苏北五市新能源产业的起飞,使其第二产业转向更“绿色”、更高新的发展道路。各地历年统计公报显示,近8年来,徐州、盐城、宿迁等地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均大幅提升,其中,盐城的这一占比增幅最大,从2015年的28.8%上升至2022年的49.4%。
另一方面,苏北五市发挥各自优势,打造共赢局面。
例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连云港港与徐州铁路合作,合力打造“中欧班列+海河联运”“铁路箱下水”等新的运输模式,在苏北地区打通一条连接全国与全球的双向通道,完善苏北地区城市枢纽功能的一体化。
此外,为共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自2019年起,连云港市政府联合江苏省科技厅,为苏北五市地方政府、高新区、高校院所及企业举行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推动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等链条深度融合。
可见,苏北GDP增速的逆袭不仅依靠产业实力,也离不开区域合作。
苏北五市的新能源产业成为GDP增速的重要引擎,但也揭示出这些城市的发展套路是高度同质化的,即本土优势产业外加新能源产业。短期来看,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市场尚有扩展空间,各座城市可以共同做大“蛋糕”,但长期来看,一旦光伏产业进入存量竞争,苏北的这些城市便有可能进入互相竞争的状态。如何做到特色鲜明、各有所长,这仍是苏北五市在GDP增速百分比背后,必须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