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江苏3家入选
真“融”深“融”,靶向育好产业人才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公布全国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21个省份的28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入选,江苏有3家上榜,分别是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无锡市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全国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与过去的“职业教育集团”“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形式相比有何不同?能否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提高产业匹配度,释放协同倍增效应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始终密切相连。此次江苏入选的3家联合体来自苏锡常都市圈,根植于当地丰厚的产业基础,发展后劲充足。以苏州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为例,其牵头高校苏州市职业大学坐落于苏州吴中区国际教育园,方圆五六公里内,就有30家智能制造企业,覆盖了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上中下游产业链。
据苏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不完全统计,苏州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2022年产值超3000亿元,规模居全国前列,已形成以吴中区为代表的“全国机器人产业创新集群第一区”。今年5月成立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整合了市域范围113家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本体、系统集成等产业头部企业以及14所院校和9家科研机构。
苏州市职业大学校长温贻芳介绍,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学校围绕机器人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需求,已经形成以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为支撑的专业集群。与过去的产教融合相比,市域产教联合体更强调系统思维,通过有效整合区内各种产教要素和产教资源,推动学校与企业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实体化运行的体制与机制,是这次产教联合体建设最大的创新,消除产教融合内涵建设不到位、共同体发展后劲不足的隐患。”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副理事长席海涛告诉记者,在运行体制上成立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理事会,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定期沟通,建立“政行校企研”会商制度、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三项制度”。在此基础上,对接智能制造装备、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新能源专业集群,使学校专业与常州新能源产业“发电+储能+输送+应用”四大领域相匹配,共同组建新能源汽车、能源互联网、新能源材料、新能源输送4个产教融合共同体。
校企携手,探索人才培养新范式
3家市域产教联合体都在今年建立,但产教融合并非一朝一夕。苏州市职业大学与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此次共同牵头申报苏州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两家合作就源于产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当时汇川下游产业链企业需要自动化高端技术应用人才,汇川主动找到学院。”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王仁忠介绍,双方最终形成甲方为汇川技术产业联盟企业、乙方为苏州市职业大学的“订单+联盟”式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精准对接汇川技术公司的应用开发工程师与研发助理岗位的自动化高端技术应用人才。如今,学校在苏州汇川就业的学生累计达到130名左右,有25%左右成为汇川的技术或管理骨干。
“随着制造业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要求更新很快。”王仁忠说,每年上半年学校各专业都要邀约相关企业,针对相关岗位究竟有什么需求、课程知识如何更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比如机器人专业,几乎每一届学生的专业课程都会调整。近年来新开设的三维设计软件、电气CAD、虚拟仿真等课程都来自企业的迫切需求。“2022届机器人专业有76人,其中有20多名女生,大多从其他专业转过来,新课程让她们学习兴趣倍增,毕业后大多数进入自动化生产线设计、机械设计岗位,很快适应了企业需求。”王仁忠介绍,由于课程翻新快,一些课程刚开设时连教材都没有,为了胜任教学,教师要提前去企业参加实践,结合企业案例学习。10月该校出台政策,新进博士3年内要有至少6个月以上时间驻扎在企业,保持与企业的频繁互动。
校企携手提升人才供需匹配度,最显著的效果指标是就业数据。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校长孙兴洋介绍,该校集成电路专业群毕业生九成以上都会入职无锡高新区电子类企业。学校引入清华大学无锡研究院和高新区相关企业的优秀人才,与校内教师一起混编组建研发团队,投入3000余万元建设校内集成电路“中试车间”。同时,面向集成电路产业新业态,将产业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新标准引入课堂,系统培养服务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孙兴洋告诉记者,专业调整“跟不上”产业转型升级速度、技能习得“跑不过”岗位技术迭代速度、素养培育“达不到”技能社会建设要求,长期以来困扰职教发展。为破解这些难题,学校将人才培养改革“关口”前移到开发区人才供需“缺口”上,将学校和企业间的“并行关系”转变为产业链中的“上下游”关系,学校引入头部企业岗位培训资源,与区内重点企业联合成立“高新区紧缺人才服务联盟”,与百余所本科院校联合成立“高新区紧缺人才培训联盟”,共同开展育训结合项目,完成本科生与岗位标准对接,同时,招收9000余名“本科后”进校进行6个月培训,解决企业对本科生“上手快”的需求,为产业高端与高端产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学院搭平台,学生与企业‘双向奔赴’。”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盛雪莲介绍,今年9月,学校成立理想汽车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建立理想汽车全国“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在企业和高校之间建立链接桥梁,实现双师对接。学校与理想汽车联合开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订单班”首届学生目前已完成一年的理想课程学习,经过企业考核进入理想汽车售后服务中心各门店实习。
向实向深,打造产教融合生态圈
业内专家认为,产教联合体建设应顺势而为,不能“一阵风”似的一哄而起,组建各类“产教联合体”必须“脱虚向实”,拿出更多务实行动。
席海涛坦言,目前政府推动产教融合的措施不够全面,企业开展产教融合的动能不足,学校开展产教融合的靶向不准,教师服务产教融合的能力不够。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发挥各自优势,协同配合、互联互动。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促进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包括税收政策、人才双岗互聘政策、联合实验室建设、联合攻关课题等,推动全域产教融合走深走实;企业应有前瞻性,提前布局未来技术和未来产品所需人才,联合科教资源开展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技术研发;高职院校则要放眼全球,联合企业开展师资培养,为企业更好发展赋能。
“校企双方经过前期的交流探讨初步达成合作意向,这次是对重点合作项目‘种子计划’和‘桩主计划’展开详细协商。”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马萍萍介绍,10月23日,距离产教联合体名单公示不到半个月,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牵头企业——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就前往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双方共商推进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建设“施工图”。
马萍萍告诉记者,企业目前急需工程、运营、运维、制造、测试方向的技术人才,与高校联合培养新能源专业型人才,是解决企业用工困难和提升用工质量的有效途径。校企联合实施“桩主计划”,挑选通信互联网、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学生,培养充电桩的维护、市场拓展等方面人才,企业在联合培养过程中提供师资、资金、场地等多重支持。
孙兴洋认为,打造无锡市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应以“供需短缺”为触点、“校企联培”为试点、“区校一体”为支点,形成“教育与培训”“教育与产业”循环递进式的新融合圈。今年,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产教联合体建设人才供需信息平台、车规级半导体可靠性检测平台等40个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加强对产教联合体的人才、资金保障,为牵头学校新增教师编制200个,保障产教联合体建设顺利推进。
王仁忠表示,在苏锡常等发达城市的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历提升愿望,而企业则面临招人难、用不了、留不住等问题。市域产教联合体将构建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数字化平台,推动职普院校以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开展适合毕业生的短期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实现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横向融通,探索解决产业痛点问题,也让学生拥有更多选择机会、更大发展平台。
“产教融合,要在‘融’字上下足功夫。”孙兴洋说,学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设产教融合的“中试车间”,形成服务无锡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科院+”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以学校为培养主体、紧缺人才实训学院为技术先导、特色产业学院为育人载体、社区学院为服务网络的高新区产教融合发展的“四院融通”闭环模式,以及“纵通中职本科,横贯园区街道”的“一纵一横”产教融合发展格局。去年,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合作共建“无锡高新区智改数转公共服务中心”,完成111家企业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帮助高新区中小企业推动数字化发展。
温贻芳建议,在省政府及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苏锡常三市可联合探索省域范围产教联合体发展范式,由点连线成面,呈现产教联合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局面,打造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为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