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合肥“新一站”,开往“下一站”

  15年前,京东方落户合肥新站,揭开了合肥“产投”序幕,也吹响了合肥从传统产业重镇蝶变为新兴产业高地的集结号。当下,新站已形成“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新兴产业集群。

  13年前,新站常住人口约20万人,如今增至60万人,这是合肥跻身特大城市的缩影。这里,还是全市最“年轻”的区域,常住人口中,高校师生、产业技术人才占到2/3。

  今年,新站打通“肠梗阻”、架起“彩虹路”,进一步优化生态、教育、医疗等资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名片被擦得更亮……

  安徽合肥,当今城市圈的一匹“黑马”。而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被誉为合肥“新一站”。

  这一标签,透出了新站的青春底色、向上力量,也预示着在合肥从“黑马”到“骏马”的新征途中,这里的支撑作用将愈加凸显。

  

  合肥“新一站”,究竟“新”在哪?

  两“新”产业

  产业发展的新篇,往往早已埋下伏笔。

  28年前的1995年,新站高新区的前身——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获批设立。那时的人们不会想到,这片面积不大的区域,能搅动产业的“一江春水”。

  从6代线到8.5代线,再到10.5代线……京东方与新站双向奔赴的故事,早已广为人知,此处不再赘述,但双方“牵手”的深远影响却值得剖析。

  现在,全球每4个智能显示终端中,就有1块显示屏来自京东方。一跃成为行业头部企业的同时,京东方的落户,标志着合肥登上新型显示产业历史舞台。

  以此为肇端,当地集聚维信诺、视涯科技等相关企业150多家,完成“从沙子到整机”的全链条布局,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显示面板产能占全球7.8%。

  2019年,合肥新型显示器产业成为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在赛迪顾问发布的“2023新型显示十大城市”榜单上,合肥力压深圳等城市,位列榜首。

  新型显示产业的成功,让合肥尝到了发展新兴产业的甜头。

  近年来,合肥逐步构筑起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体系。曾经,人们眼中的合肥,是一座“白电之都”;眼下,新能源汽车、芯片、人工智能等才是它的“产业名片”。

  翻开产业新篇,合肥一路高歌猛进——GDP位次从2008年的50位上下,升至现在的“20强”。放眼全国,实属罕见。

  综上,新站是合肥新兴产业的尝鲜者之一,也是城市跨越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新站的新兴产业元素,不仅仅是京东方。

  今年5月5日,位于新站高新区的晶合集成敲响上市锣,成为上交所科创板一员。上市后,这家全球前十的晶圆代工企业,将把募集资金全部投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

  据“聊时局”梳理,2022年以来,包括晶合集成在内的6家新站企业在A股上市。它们的业务,大多属于新兴产业范畴。

  如果把上市公司比作“塔尖”,那么新站的新兴产业体系还拥有坚实的“塔体”:2023年,全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预计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创下历年新高。

  “独木不成林。我们既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合肥新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卫东对记者说,新站正做优“链长+配套”文章,奋力将两“新”产业(新型显示和半导体、新能源及新材料)打造成为两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培育大健康、智能制造等五个超百亿新兴产业集群。

  两个“1/3”

  “新一站”的“新”,不仅体现在产业上,还体现在青春和活力上。

  走在新站大街小巷,一张张年轻面庞迎面而来。这里是合肥人口年龄结构最“年轻”的区域,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5-59岁人口占比76.76%。

  最“年轻”,与两个“1/3”有关。

  地处新站高新区的磨店高教城,占地近9平方公里,聚集本科、高中职、技工院校30所。师生人数20万人,占全区人口1/3。

  另一边,博士毕业的于东亮,已在新站企业工作半年。随着新兴产业的壮大,越来越多年轻人对新站“一见倾新”。据统计,新站产业技术人才数量,同样占到全区人口的1/3。

  两个“1/3”,使得新站常住人口增速全市第1,也构成了合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

  新站的青春和活力,从对效率、尤其是服务企业效率的追求上,也能窥得一斑。

  这些年,在“四证齐发”“标准地”“链盟行动”等大动作助力下,新站的大建设、大项目此起彼伏,但当地并不满足。

  “在保障质量和安全前提下,建设速度能不能更快一些?”“项目报批,还有没有能够压缩的手续、优化的流程?”这是新站干部经常思考的问题。

  现阶段,新站建立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为企服务机制,并清单化、闭环式解决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从“一时服务”到“全时服务”,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的为企服务局面已然形成。

  得益于此,欧益睿芯项目3月开工建设、7月封顶、9月设备进场;巡鹰二期仅用时7个月就建成一座工厂,5个月投产三条产线……

  今年前三季度,新站区纳入合肥市重点项目库新开工项目50个、开工率90.9%,完成投资320亿元。截至9月底,全区经营主体8.4万户,同比增长21%,高于全市平均增速7.5个百分点。

  两次“融合”

  据“聊时局”盘点,我国的开发区存在一个现象:但凡是综合实力靠前的,往往城市建设水平也可圈可点。

  新站高新区也不例外。城市面貌“新”,是它的鲜明特征。这源于发展历程中的两次融合。

  一次,是与主城区的融合。

  今年9月,铜陵北路涉铁下穿工程、文忠路高架(淮海大道-少荃街段)正式通车……近年来,随着道路的打通、地铁的开通,新站高新区与主城区的交通联系进一步增强。

  最新的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更是将新站高新区少荃湖明确为12个城市副中心之一。

  与主城区的融合,密切了空间联系,拉近了心理距离。

  另一次,是产与城的融合。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新站在城市建设上动脑筋、下功夫,一批优质生态、教育、医疗、休闲项目相继建成。

  每逢节假日、周末,少荃湖公园都会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这些年,新站高新区建成开放公园7座,新增绿化面积250万平方米,生态画卷浓墨重彩。

  引入优质教育资源,42中、38中、南门小学、和平小学相继落户;安医大一附院北区、省二院、京东方医院等架构起涵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三甲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的医疗体系。“家门口就有好学校、好医院”的愿景变为实景。

  能够容纳万人的少荃体育中心也是“大手笔”。不久后,它就将投入运营……

  以上种种,勾勒出宜业、更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模样。

  产与城的融合,道出了高质量发展基本逻辑:有了产业,就有了人,进而塑造了城。而一座宜居的城,才能更好地留住人,进而支撑产业发展。

  ……

  28年前,新站因辖区内的“合肥新火车站”得名;现如今,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合肥“新一站”。

  不过,新站的故事并没有画上句号。

  今年上半年,合肥GDP5841.8亿元,居全国第19位,继续处在竞争最激烈的区间,想要稳固“地位”“再进阶”,新兴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成为特大城市后,推进所属开发区进一步产城融合,是合肥的一项重要任务。

  “巧合”的是,这两项都是新站高新区的长板。

  “新站,充满向上力量。我们汇聚的新兴产业,探索出的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模式,一定会为合肥从‘黑马’变‘骏马’贡献更多力量,提供更多借鉴。”黄卫东告诉“聊时局”。

  合肥“新一站”,正成为支撑合肥高质量发展的“下一站”。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32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