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首页>地方频道>杭州>要闻

拱墅区祥符桥社区党委书记吴晓红:老街新生 再绘运河锦绣图景

6.jpg


别开生面的宋式水上婚礼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参观。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我们在街区举办了游园会,市集、露天电影、民乐演奏等活动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前来参加,成为一众年轻人热衷的打卡地!”自从去年8月祥符桥传统风貌街区开街以来,祥符桥社区党委书记吴晓红欣喜地发现,家门口的这条老街又“活”起来了。

祥符老街所在区域曾经是杭城的北门重镇,近至三墩、余杭,远达湖州、苏州、常州等地,米船、客舟皆由此地进入杭城,一时商贾云集、人气旺盛。

随着陆路交通的兴盛,宦塘河上船只往来的场景逐渐落幕,祥符老街也慢慢失去了活力。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时,老街已经成了典型的“城中村”。幸运的是,在最近这10年里,老街完成了有机更新,并以全新面貌亮相,成为运河边又一处别具风格的特色街区。


老街新生,打造文旅新地标

“街道狭窄逼仄,头顶电线私拉,老房外墙斑驳脱落,商贩菜农沿街出摊,市容市貌不美观的同时,还存在安全隐患。”吴晓红是土生土长的祥符桥人,出生在宦塘河畔,工作生活也一直没有离开过老街,“很多人把老房子租了,去外面买了房子,当时的老街确实不能带来很好的居住体验,有机更新迫在眉睫。”

2016年,祥符老街搬迁工作正式启动,300余户居民离开了世代居住的祥符桥畔。“考虑到居民的乡土情结,我们在距离老街步行仅三分钟的地块规划建造了安置房,并在去年11月顺利完成回迁安置;在老街内还设置了‘祥符记忆’‘祥符生活’的展陈空间,留住属于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吴晓红说道,“我们还对粮仓、茧行,以及两栋保存较好的清末建筑进行了修复,在拆除过程中,将石料石材、砖块瓦片等老物件进行保留并再次利用,整个街区还是以白墙黛瓦的清末民居建筑风格为主,保留了属于祥符的城市肌理。”

去年8月,面积约150亩的祥符桥传统风貌街区焕新开街,美术馆、非遗文创、书店、酒吧、餐饮、极限运动品牌等丰富的业态进驻,曾经的“城中村”迎来精彩蝶变,正成为拱墅文旅的新高地和新地标。


文化赋能,塑造街区辨识度

文化,是赋予街区活力的源头活水。

“我们围绕祥符地区市井文化、花木文化和茶道文化,结合大运河文化和宋韵文化,进行街区打造和业态引进,让祥符桥传统风貌街区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辨识度。”吴晓红介绍,“在这里你能吃到杭州本地特色的美食,可以在宦塘河边体验祥符的‘三茶’文化,我们在周末会举办非遗体验、特色市集等活动,让街区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开街后在街区举办的一场宋式水上婚礼,令吴晓红印象深刻。身着传统婚服的新郎新娘乘坐两艘布置精美的婚船,船只沿宦塘河相向而行,待船头相触,新人互相作揖,牵襟礼、整衣冠、三拜礼、结发礼、合卺礼、执手礼……华而不俗、喜而不闹的宋制礼式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看。

今年1月,“运河文化讲座”落户祥符老街,每月一期邀请不同领域专家来解读、观察和描摹心中的大运河,一起融入和见证大运河的发展变迁,为市民带来一场场运河文化盛宴。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吴晓红内心有些许失落——曾经龙舟竞渡的宦塘河,如今已不见年轻人奋楫击水的场景。因此,下一个10年,吴晓红希望祥符桥传统风貌街区能够举办更多像宋式水上婚礼这样吸引年轻人的文化活动,用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宋韵文化和运河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街区,感受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同运河水般,亘古流淌、生生不息。


运河地标:祥符桥传统风貌街区

南宋《咸淳临安志》记载:“祥符桥,在余杭塘调露乡”。现存的祥符桥为明代建筑,根据桥梁上的文字显示,为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重建。2013年3月,祥符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得益于发达的水系,以祥符桥为中心的宦塘河两岸曾是杭城的北门重镇。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城市发展,祥符桥畔的老街一度没落,繁华尽去。2016年,街区启动有机更新。如今,在莫干山路、大吉路、三墩路、祥符路四条路围合区内,蝶变焕新的祥符桥传统风貌街区以其丰富的业态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正成为拱墅文旅的新地标。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77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