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戚颖璞
最近,上海几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火了。坐落在上海古海岸线冈身线附近的金山枫泾镇新元村,保留了水围村、村包田的传统江南农业生产风貌,村里的老人们没想到,生活了一辈子的平凡村庄会是一方珍贵的活标本。同样靠近冈身线的嘉定外冈镇葛隆村,位置稍稍北挪了些,风貌大不相同:河网是曲折的,运输盐、铁的盐铁塘穿村而过,造就了历史上商铺云集的“古外滩”。
今年3月,上海发布《上海市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专项规划》,首提“沪派江南”概念。日前,记者从沪派江南营造试点“三师联创”设计方案咨询会上获悉,沪派江南已经转段,在阶段性设计成果基础上,首批15个试点单元明年全面开工建设,计划到2027年底完成第一轮试点建设,形成20个左右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示范样本。
以新元村、葛隆村为代表,许多不为人知的江南特色风貌陆续被甄别出来,它们将通过市、区、村镇和规划师、建筑师和景观师“三师”之手,挖掘好、保护好、发展好,变身沪派江南山水画卷。
什么是沪派江南
沪派江南是什么?人们脑海中闪现的或许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又或许是成片阔野、现代化机械作业,但这些都不能完整描摹出上海乡村风貌。
真正走进乡野,你会明白,上海在江南水乡、现代都市的底色上,还添了一份江海激荡。这份千年激荡,在郊野的空间肌理上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印迹、江河湖海碰撞后的沪派足迹,进而衍生出沙滧鳞田、绞圈房子、宅沟大院这些独一无二的身份标签。
“沪派江南是上海这一方水土在过去6500年的亘古时空里,穿越古岗身线、古外滩的历史回响,是江水与潮水彼退我长、沧海变桑田的大地之歌,是先民们生动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是上海最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和最稀缺的战略人文资源。”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局长张玉鑫说,沪派江南试点营造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大都市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既关乎历史文化保护,也关乎生态文明建设,更关乎上海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只有挖掘出上海乡村的真正特色,才能更好赋能乡村发展与振兴。保护利用好乡村原生的风貌、原有的肌理和一些原住民的生活场景,第一步就是要真正认知乡村。
今年,上海聚焦蓝绿空间基底,打破以往城市建设的固有思维,在保留上海乡村自然基因的前提下,在理解上海乡村神韵的基础上,开展试点单元规划设计。和过去的乡村规划相比,沪派江南单元试点打破了已有城市化的规则和束缚,避免过度设计,用江南流水的方式展现冈身线两侧沧海变桑田的历史变迁,描绘了“桑基鱼塘”般的沪派江南诗意画卷。
试点试什么
今年,上海提出“六域、八脉、十二意象”的乡村风貌空间格局,划定了148个乡村风貌单元,筛选出196个重点风貌村,遴选出20个典型风貌单元。
50多支专业团队走进上海的田间地头,花了3个多月时间,为浦东大团赵桥和川沙纯新、宝山月浦月狮、闵行浦江正义、嘉定外冈葛隆和徐行伏虎、金山枫泾新元和亭林松隐、松江佘山天马山、青浦金泽西岑和白鹤曙光、奉贤庄行潘垫和南桥江海、崇明新村新乐和中兴富圩等15个试点单元量身定做方案。
以新元村为核心的新元风貌单元,是率先启动试点的首发项目。这里保留着上海最完整的棋盘状水系,设计师们决定采用低影响干预,针对“田·水·村”空间肌理特征,利用圩田水网打造了湿地链渠。又基于洲岛湿地打造了田园风貌,同时通过植物景观肌理展现了最纯粹的乡村风貌,体现了稻作文化。村落改造延续了历史建筑风貌特征,形成了“田·水·房”交织环绕的水乡场景。同时村落改造又加入了“社交友好型”数字游民社区,让村民可以体验共享菜园等乡村活动,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青浦区金泽镇西岑单元,栖息着完整的萤火虫群落。独具特色的“湖荡岛田”空间肌理特征,给了设计师们“水生万物”的设计灵感。他们利用千年圩田、水乡肌理的空间特征,结合自然科普、户外拓展、健康美食等主题,将农业、研学教育、休闲旅游融合发展。通过设计青少年素质培养与研学课程体系和水主题特色自然教育项目,打造趣味生动的户外课堂和亲子研学基地。
崇明区新村乡新乐单元是以江海桑田为空间基地,农场聚集、阡陌纵横。设计师们充分挖掘“稻米”文化,以“稻”为主题,在一、二、三产融合上积极探索、创新,做足“稻”文章。新村新乐单元设计了以“滨江农园”为主题的生态田园综合体,以“盐沼湿地园”为主题的沉浸式江滩生态体验园。以“遇稻学堂”为主题,设计了“探寻一粒米的故事”系列稻米文化活动。
在金山亭林镇做沪派江南田野调查时,专业团队还发现了亭林的一个新的文脉层次——“沪”的繁体字“滬”源自亭林。团队成员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总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副主任、第一设计院副院长方春辉解释说,“滬”字展现出上海先民生态、生活、生产的高度融合,去掉偏旁部首,则为“扈”。南朝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在其所著《舆地志》中对“扈”字做了注解,意为一种海洋捕鱼工具。据考证,顾野王阐释“扈”字之地,就是亭林。未来,团队将结合“字在亭林”这一历史底蕴打造相关文旅产业。
宝山月浦镇月狮单元以传统养生十二时辰及时令习俗为灵感,对应一年十二个月设计了“月罗十二景”,打造“一月一景致,一景一主题”的民俗活动体验系列。
“越走近乡村,越敬畏乡村。”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院长陈琳说,许多调研团队深入上海乡村,挖掘出丰富的郊野空间特色,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历史、口口相传的习俗、自然栖息的珍稀物种纷纷被收集归纳。
“三师联创”创什么
各具特色的沪派江南试点,背后有一个崭新的推动机制——“三师联创”,即规划师、建筑师和景观师。
上海市规划资源局乡村规划处处长顾守柏告诉记者,以往规划管规划,建筑管建筑,景观归景观,很难总体把握风貌,建立“三师联创”工作机制,是为了为每个“沪派江南”风貌试点单元同时选聘具有乡村实践经验的规划师、景观师、建筑师团队,互相查漏补缺,使得技术服务更加全面。
“三师联创”是一个开放平台,不同国别、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智慧能够在此汇聚交融。记者看到,参与首批15个试点的近50家专业团队中,不乏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的顶尖团队。越来越多“洋面孔”出现在上海的田间地头,给乡村带来不一样的国际视角。
在浦东纯新村,日本建筑师发现一处河道的驳岸过度美化、人工痕迹较重,提出应该尊重自然野趣,保留田园风光和原始的生活痕迹。Lee Parks是新元村调研团队的景观规划师,他所在的AECOM是参与上海众多城市地标项目的全球顶尖基础设施服务商,如今接起了地气。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专家,走进崇明中兴富圩村,调研人鸟共生的宅沟院落、阡陌交错的圩垦田野。
更关键的在于,在“三师联创”平台还会引入更多文创、文旅体娱商展服农等各类共创主体,深挖“文化+”激活乡村产业新动能,集中力量推动重点产业项目、重大平台落地,打造具有集成度、显示度的功能空间,打造上海乡村文旅产业经济的新赛道。
聚焦特色风貌,不是简单地保留保护、拷贝不走样,而是要突出原真性和在地性,强调文脉、乡土、肌理,因地制宜、因域施策、活色生香;不是盲目抄袭,简单地套用“现代化”的符号;更不能以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大曲线的“符号化”表达使得乡野地区千篇一律、千村一面,而是旨在形成以“沪派江南”为新IP的乡村活动场景和生活范式。
记者从市规划资源局获悉,今年12月底前,15个试点单元中具备开工条件的节点项目将率先启动实施。预计至2027年底,完成试点行动,初步构建沪派江南特色村落风貌格局;至2035年规划期末,完成196个特色村落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形成独具特色的沪派江南水乡空间肌理和景观风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