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非遗产品交易中心、非遗产品商超,开发运营全国第一个非遗产品追溯码,21个非遗项目入选省第五批非遗项目,4家单位入选江苏省首批省级非遗工坊……
2023年,江苏徐州深挖非遗文化价值,盘活非遗文化资源。遍布城乡的一项项非遗文化产业,成为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
完善机制
推动非遗项目活态传承
受大运河滋养的徐州,形成了楚风汉韵、内涵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徐州先后制定了《徐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确保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徐州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性是活态传承,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和言传身教。近年来,徐州积极开展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市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不断加强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梯队建设。据徐州市文广旅局非遗处提供的数据,徐州目前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徐州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人;省级非遗项目79个,省级非遗传承人49人;市级非遗项目132个,市级非遗传承人170人。
在市文广旅局组织的香包培训、唢呐培训、传统戏剧研培等活动中,广大传承人在学习交流中提高了技艺,开拓了眼界。
花灯是农历春节和元宵节里的重要风景。兔年过去,龙年又近,住在泉山区永安街道的徐州风筝市级非遗传承人钟义臣又忙着做起了龙灯。作为非遗传承人,他也经常在文化馆的非遗课堂或是中小学校传授花灯制作技巧。
新年伊始,徐州文化馆“国潮汉风”文化驿站(中国非遗徐州体验馆),每周的非遗展示和体验也是活动不断,给老百姓送上“家门口”的文化服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徐州文化馆馆长杨孝军表示,“非遗项目只有通过活态的传承,才能带来持续的发展。”
搭建平台
展示展演带动潜在商机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非遗成为各种文化活动中的靓丽风景。徐州大力开展非遗宣传和“非遗购物节”等活动,搭建非遗项目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让“藏在深闺无人识”的非遗产品走向大众。
一年一度的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广大非遗传承人的节日,也是市民与游客购物的盛会。
2023年6月10日,我国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徐州围绕“国潮汉风 共享非遗”主题,以“购彭城非遗好物 品徐州传统美味”为活动口号,通过非遗+农业、非遗+商业、非遗+美食、非遗进校园等县(市、区)开展的26项活动,活动期间全市的非遗产品售卖收入986万元。
在2023年“水韵江苏 非遗购物节”中,铜山区非遗产品网上销售4万余元,开展优秀非遗产品进铜山区柳泉镇楼山湾,汉王镇紫山景区、吕梁山景区等展示展销活动,收入10万余元,优秀非遗产品进“铜山万达广场——非遗之夜”展示展销活动,收入2万余元。
手工的汴塘煎饼、老味的徐州传统糕点、“Q弹”的徐州米线、酥脆的徐州馓子,2023年9月,江苏省文化馆举行了首届江苏非遗美食节“周末夜市集”徐州专场日,来自徐州的非遗美食吸引了当地市民和游客购买品尝和体验制作。
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五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第十三届中国无锡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交易会,还有徐州举办的汉文化旅游节、汉风中国年等活动,在全年接续开展。
“展会上带的货,不够卖的。”去年12月参加“2023长三角伴手礼”的徐州糕点制作技艺传承人、徐州万生园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猛说,“非常荣幸能够入选长三角伴手礼,这对在长三角地区打响知名度、拓展市场有着积极的作用。”
非遗开集
“非遗+旅游”释放精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徐州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当下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不竭资源。设置于徐州各景区、街区的非遗市集,通过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的展示和宣传,推动徐州非遗项目传播,彰显“非遗新经济”。
为促进徐州非遗项目的产业化、集聚化,2023年4月28日,汇集非遗、文创、工艺品等丰富元素,徐州非遗文化产品交易中心暨徐州非遗市集开集仪式在淮海文博园启动。
坐落于云龙区淮海文博园内的徐州非遗文化产品交易中心,是徐州第一家服务于非遗传承人及非遗产品的交易平台。交易中心负责人渠立山介绍,中心将传统与科技融合,为每一件非遗产品标识出唯一的信息二维码即“徐州非遗码”,为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产品提供宣传、推广、交易等综合性服务。
开集当天,徐州香包非遗传承人王秀英、小马哥铁壶世家非遗传承人马思明等非遗企业及非遗传承人代表入驻签约。以“汉风雅集 彭城非遗”为主题的非遗市集,邀请了徐州非遗传承人进行刺绣、草编、香包、泥塑、风筝、剪纸等非遗技艺展示。
五一小长假、十一黄金周……徐州的假日市场上,精湛的非遗技艺展示、各色的非遗产品展销、精彩的非遗节目表演,将传统非遗创新融入现代生活,让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的文化魅力和手工技艺。
通过近年的非遗普查,徐州共收集非遗线索47000多条,调查项目4300多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项目1888个,是徐州的文化宝库和IP宝库。徐州以“国潮汉风”为文化品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国潮风行,非遗持续“破圈”,不仅拓宽了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路径,也让更多年轻人看到非遗、听到非遗、爱上非遗,从中获得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示范引领
非遗工坊带动乡村振兴
非遗传承离不开产业支撑。徐州积极利用非遗资源开展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引导鼓励非遗传承人创办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23年,徐州评选了首批市级非遗工坊16家,去年底,徐州有4家单位入选江苏省首批省级非遗工坊。
徐州艺香香包非遗工坊以2000余平方米马庄香包文化大院为主阵地。工坊与行业领先的运营转化公司合作,开通抖音电商平台,带动全村380余人就业增收,从业者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年均销售额超过800万元,每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的规模,马庄香包产业已然成为马庄村的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
邳州玉雕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素有“天下貔貅出邳州”的美誉,2014年,邳州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认定为“玉雕之乡”。邳州以非遗购物节、非遗工坊创建等为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发展壮大玉雕产业规模,打造提升邳州宝石玉器城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年产值达55亿元。
云龙区共有47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和78位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开展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带动1000多人就业,收益约2000多万元。位于潘塘秋水湾的云娘香包基地带动辖区失地失业妇女300多人,每月每人增加收入1000元左右。市级非遗工坊徐州民居传统营造技艺工坊和徐州山楂糕制作技艺工坊,带动百余人稳定就业和400多人灵活就业。
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品牌化、常态化和特色化活动,在徐州,越来越多的新锐生代非遗传承人积极将老手艺对接现代生活,展现非遗当代价值,提升核心技艺、产销能力,培育特色品牌,让传统技艺得以弘扬,非遗产业日渐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