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杨梦倩
在实行垃圾分类的进程中,公共场所的垃圾分类一直是个难点。场地宽阔、客流量大、随手垃圾多......就好比让巨人做绣花针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而路桥区文化馆在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了台州市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样板点位之一。
作为市民文化活动的场所和青少年学习实践的平台,每逢节假日,路桥区文化馆的客流量会比平时高出几倍。“我们文化馆是路桥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一部分,与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服务中心相连在一起。暑假期间,每天客流量会超过一万人次,随之而来的是产生的垃圾量也增加了不少。”路桥区文化馆副馆长郭思嘉告诉记者,物业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他们是市民与场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效发挥辅助作用,协助场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走在文化馆里,不论馆内的公共区域,还是后勤垃圾分类处置区域,处处都能感受到生活垃圾有效分类的氛围。
在文化馆的入口处,设有生活垃圾分类公示栏,向来往的市民及工作人员展示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服务台一旁的展示架上也放置了垃圾分类宣传单页供市民阅读,同时在垃圾桶上增设分类标识和温馨提示标牌,引导市民进行分类投放。整个场馆营造了浓厚的垃圾分类氛围,让市民了解垃圾分类,学习垃圾分类。
“我们每年都开展垃圾分类的学习讲座,还在办公区张贴了垃圾分类的宣传知识,让每个工作人员在进出过程中都能看到,潜移默化中将垃圾分类的知识牢记在心。”郭思嘉说,“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离不开每个人的积极参与。无论是保洁员,还是保安和其他工作人员,大家都是垃圾分类的能手,可以随时随地帮助市民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
在督促市民按要求准确投放的基础上,保洁员还实行巡回检查二次分拣,确保馆内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覆盖率达到100%。
文体中心物业经理牟媚娜介绍,文化馆的办公区、大厅走廊、排练厅等区域分别设置了双分类垃圾桶,做到垃圾分类全覆盖,每天都会按照分类规定将产生的垃圾定时定点转移至垃圾回收站,然后无缝对接进入环卫垃圾分类收运系统或资源回收处理站。
该馆的垃圾回收站位于建筑外围,分类收集桶整洁摆放、无异味。“我们每天都是专人进行最后分类及清运,并且会清洗垃圾桶和垃圾房,做到日产日清,防止异味和蚊虫的滋生。”牟媚娜介绍,面对暑期的巨大人流量,他们会通过加大分类垃圾桶收集转运的频次,保障场馆的干净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