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紧靠上海大市场,是第一批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每年有80%的设施蔬果销往上海、苏南地区。近年来,海门坚持把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大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力度,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稳步提升绿色蔬果和优质畜禽产能,多举措推动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科技引领 打造设施农业新标杆
构建创新服务平台。海门与中国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上海市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单位建立11个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全面创新和服务设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建设。海门常乐镇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技创新资源,建设占地1.7万平方米、总投资6300万元的现代设施农业试点项目,集成示范果菜立体工厂化栽培、智慧农业综合控制等现代设施农业融合创新应用典范,打造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大型温室植物工厂,引领智慧化数字化农业发展。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海门设施蔬果面积28.27万亩,百亩以上设施园艺园区(基地)10.683万亩,部分配置拖拉机、移栽机、旋耕机、秸秆粉碎还田机、自动式喷杆喷雾机、撒肥机、水肥一体机、滴灌带、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系统等机械设备,设施种植业农业机械化率达60%。全区肉鸡、生猪、山羊等225家畜禽设施养殖占比100%,在自动喂料、自动饮水、自动集蛋的基础上,配套建设物联网系统和智能环境控制系统等。全区粮食烘干中心32家,建有冷藏保鲜设施32.2万立方米,物流网点涵盖全部自然村。正在打造占地200亩的智慧农业示范园,其中20亩的叶菜工厂,全面探索“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化种植模式。鼓励绿色高效发展。海门大力发展绿色高效、资源集约的现代设施农业。全面普及节水节药技术,高效节水面积占比95%。全区已通过两品一标认证84个,其中绿色食品72个、有机食品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6个。畜禽粪污得到有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29%;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全区37个粮食烘干中心全面开展清洁热源替代和绿色节能烘干装备技术更新,推动粮食产地烘干设施设备绿色化转型升级。
坚持项目驱动 延长设施农业产业链
强化协调联动。海门区委、区政府定期召开乡村振兴工作会议,组织农业、资规、财政、金融等部门对全区农业项目建设、项目招引及存在问题进行全方位分析研判,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全面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增加要素保障。出台《2024年南通市海门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加大对智能温室等现代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省级以上的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农村综合改革等扶持政策,引导主体围绕特色产业建设创新型现代设施农业。充分保障农业经营主体的用地、资金需求,鼓励和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水培蔬菜、植物工厂、楼房养殖、冷藏保鲜、烘干中心等项目的投入。加大招引力度。海门把现代设施农业项目作为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的首要任务,实施现代设施农业“3年30亿”投资计划,即每年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不低于10亿元。专门设立项目招引工作专班,在强链延链上下功夫,对所有在手在谈的设施农业项目信息进行梳理,建立项目储备库,积极做好沟通对接,推动项目快速落地。2024年新建的13个现代设施农业项目计划总投资9.39亿元,上半年已完成投资5.34亿元。目前储备的11个现代设施农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6.05亿元,其中总投资4亿元、占地面积200亩的铪科数字农业科创示范中心已签约。
坚持多元发展 提升设施农业价值
现代设施种植让供给更多元。海门现代设施在种植业的推广、使用,让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火龙果、树莓等热带水果,鸡枞菌、金耳、羊肚菌等喜温喜湿菌类都在海门土地上实现量产,并形成产业。与此同时,传统的种植习惯也随着现代设施的普及而逐渐打破——海门街道的强盛农业建设水培设施种植上海青,一年连收10茬,产量超过常规的土地种植;海门港新区的东旭专业合作社使用设施大棚种植草头,实现周年生产目标,并辐射带动包场片集体种植,总面积超一万亩,年产量超2.6万吨;常乐镇的小窝头家庭农场利用设施大棚和水肥一体化设施种植芦稷,使芦稷上市时间提前一个月,亩产提高了30%……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正在海门形成气候。现代冷链物流让产业更有价值。冷藏保鲜设施的建成,让农产品产销衔接、优质优价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在海门初步显现。近年来,海门以开展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为契机,依托已经建立的蔬果生产、加工、销售标准化体系,开展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年可解决6.2万吨果蔬的冷藏保鲜问题和跨地域流通问题,年可增加农业产值约8亿元。同时,为了提升冷链物流配套能力,海门在冷藏保鲜设施周边额外投资建设操作车间、停车场、办公区、仓库等,以农产品收储运一体化,全方位提升农村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坚持联农带农 助力百姓持续增收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海门全区拥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个,其中省级以上设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个。成功创建苏洪、强盛等5个省级产业化联合体,蔬菜和果品2个市级产业联盟,山羊、肉鸡等6个区级产业联盟。全面构筑“生产+加工+物流+研发+服务”的设施农业产业链,打造出“田头”到“餐桌”的设施农产品供应链。联农带农效益突出。在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积极探索“产业化联合体+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产业联盟+经纪人+农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多种联农带农机制,形成安排就业、股份合作、订单农业、托管服务、村企合作等利益联结模式,使更多的新农民、返乡大学生参与到现代农业发展中,累计带动设施农业就业人数达3.71万人,有效促进小农户分享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红利,实现增收1.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