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

首页>地方频道>亳州

我市以科创“软环境”提升发展“硬实力”

日前,全市科技创新暨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听取了《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2023年我市高标准启动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在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展示科技创新成果70项、签约项目17项、合作投资逾70亿元,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2家,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可达到415家。

2024年,我市将以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季度“赛马”为重点,系统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平台建设、科技项目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创新环境优化等工作,为我市全面实施“六一战略”、努力实现“皖北走前列、全省靠前站、全国有位置”增动能,为安徽在国家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贡献亳州力量。

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科技创新

2023年9月,我市出台《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亳州市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从促进创新驱动效能提升、支持标准强市建设、支持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给予企业“真金白银”支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市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安徽协和成药业饮片有限公司成功获得省首批现代中医药科技攻关重大专项支持。在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我市展示科技创新成果70项、签约项目17项,合作投资逾70亿元。与“‘亳’揽英才 智汇药都”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相结合,我市先后举办安徽“双创汇”走进蒙城、走进亳州、走进涡阳活动,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项目26项,获得省科技厅高度评价。与中国科技大学等30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积极推进中华中医药学会设立华佗中医药奖。

我市稳步开展创新平台建设。安徽九洲方圆制药有限公司成功“揭榜”现代中药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固态发酵智能酿造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宝龙药业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获批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32家。亳州市互联网+创业科技企业孵化器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安徽工程大学亳芜众创空间等4家众创空间获批省级众创空间,全市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到20家。2个项目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2024年,我市将以推动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主要抓手,围绕科技支撑产业创新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各类创新载体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加快特色人才高地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实施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行动、科技引领美好亳州建设等方面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全面落实,构建科技创新新格局。研究制定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三年提升方案,进一步提升全市研发投入强度和科技创新能力。

打通科技创新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我市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围绕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创新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生态优化、人才引育、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美好亳州建设等方面系统谋划、高标准制定《亳州市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已经省科技厅批复同意,正式下发。

在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我市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深入走访、一对一指导,全年分三个批次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40家,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可达到415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746家,高于2022年357家。强力推进“两清零”工作,常态化组织专家参与服务专班一对一、面对面精准指导企业推进科技创新,2023年上半年“两清零”完成比例全省第一。

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我市将组织服务企业专班,邀请科技服务专家,常态化开展“进企业、送政策、解难题、促创新”活动,按照“重点企业、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重点潜力企业”三级梯队培育体系,开展精准实地走访调研,将最新、最全和最适宜的科技创新政策,传达讲解到每个重点企业,帮助企业建立创新发展路径图,打通科技创新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科技创新政策应享尽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

此外,我市还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常态化推进企业与长三角区域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等长三角区域高校院所建立校地企合作联系。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亳州分中心、浙江大学段树民院士专家工作室、浙江大学安徽技术转移中心利辛分中心、谯城(江南大学)离岸健康科技研发中心、东方美谷亳州产业园、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亳芜创新创业中心等一批长三角合作平台陆续投入运营。

构建科技创新新格局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按照“储备一批、申报一批、争取一批、实施一批”的思路,我市将面向高校院所征集一批可转化的前瞻性、撬动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面向现代中医药、绿色食品等领域征集一批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需求项目,面向龙头企业征集一批解决实际应用需求的项目,建立全市科技项目储备库,推动企业技术需求问题的解决。积极组织我市企业与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的合作,建立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参与的联合攻关机制。

打造创新平台新体系。我市将围绕安徽省创新平台重塑体系的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在现代中药产业细分领域谋划“国字头”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支持古井集团建设生物发酵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支持企业申报省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支持亳州学院与企业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建立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以产出为目标的监测机制。培育申报国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摸清现代中医药行业企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家底,探索市级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模式。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水平。搭建技术创新转化产业化平台,常态化高水平举办安徽省“双创汇”走进亳州系列活动,积极参与“‘亳’揽英才 智汇药都”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省内高校院所和国内中医药高校院所和高水平绿色食品产业人才团队全面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引进国家级、省级技术转移机构,申报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引导企业运用“羚羊”工业互联网科技和产业平台,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资本、人才协同创新。深化“政产学研用金”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在亳州落地转化。

营造创新生态良好氛围。我市将立足科技企业创新需求,以项目为纽带助力人才引育,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奋力开创“科创+产业”新局面,增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记者 张珍 通讯员 皇甫晨晨 实习生 张家骆)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1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