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

首页>地方频道>徐州>要闻

攀“高”逐“新”向未来

每6分钟,一台剪叉车从徐工消防高空作业平台智能化生产线下线;29天,光因科技200MW钙钛矿产线贯通出片;6个月,卓曜高效光伏电池项目从开工到投产……在徐州高新区,这样的“速度与激情”每天都在创造新的奇迹。

作为区域重要增长极,徐州高新区以建设“国家一流高新区”为引领,在推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人才服务等方面频出高招,实现经济质效稳步提升、新质生产力步伐不断加快、高质量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项目为王:挺起经济“硬脊梁”


走进华辰新能源干式变压器数字化智能工厂,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业机器人精准作业,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项目负责人介绍:“这里可年产新能源变压器2640万KVA、新能源箱式变电站3360台,满产后年销售收入不低于20亿元!”

项目建设对徐州高新区而言不仅是经济增长的“硬脊梁”,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强支撑”。2024年,徐州高新区共实施省市重大项目19项,总投资321.7亿元。在重大项目牵引下,徐州高新区实现了跨越发展的强劲势头,“343”创新产业集群规模及增幅、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等指标均排名全市第一。

深度审视华辰数字化智能工厂项目,一组数据更是让人印象深刻——项目建有淮海经济区内唯一一家生产220KV高电压等级变压器的生产车间,实现“1天取5证,拿地即开工”,仅用6个月完成生产车间主体建设,刷新了行业建设新速度。这背后,是徐州高新区“项目为王”理念的有力支撑。

“项目为王就是要把抓项目作为抓好发展第一要务的重中之重,集中一切资源,大抓项目建设,抓大项目建设。”徐州高新区重大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以来,徐州高新区探索“招建服”一体化推进机制,制定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新十条,建立配套工程决策和工程监督通报机制,实行“5+”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专人跟办,全链条抓好项目“谋划—落地—建设—见效—服务”,以项目建设之“进”支撑经济发展之“稳”。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护航下,徐州高新区掀起了新一轮项目建设的热潮。光因钙钛矿等省市级重大项目实现质监提前介入,为加速项目建设开启“一路绿灯”;华龙科航高温功能材料生产基地项目提前1个月开工建设,预计提前2个月竣工投产;徐工消防二期、先导半导体薄膜等14个项目投产或部分投产,建成率73.6%……

一个好项目,不仅能带动一个企业的发展,也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围绕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战略,徐州高新区已重点布局安全应急、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电力“4+1”战略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谷、安科园、创服中心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逐步崛起,在持续抓好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上下功夫,构建极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创赋能:点燃发展“新引擎”


驱车行驶在徐州高新区,一条“S”形的科创大走廊格外引人注目。这条全长20公里的创新带,串联起大学路、珠江路沿线科创资源,360万平方米的科创载体集技术研发、专家人才、创业孵化、产业发展、创新服务等功能为一体,正成为引领徐州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核心区。

“科创大走廊不是将创新要素简单地聚合,而是让这些聚合产生化学变化,释放出更大的创新效应。”徐州高新区管委会科技局局长刘峤介绍,科创大走廊建设了重点科创载体21座,现有120余个产品(技术)居于行业领先水平,其中技术类国内领先48项、国际领先12项、打破垄断10项。

江苏乐备工业智能研究院是一家从事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领域的研发和项目实施的企业,目前,该企业与走廊内的江苏天泽智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加强技术交流,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谈起科创大走廊,江苏乐备工业智能研究院院长赵廷军连连称赞:“通过这个平台,我们找到了合适的合作伙伴,有效促进了企业间在产业链上互相合作。”

为了帮助企业搭建平台、对接资源,科创大走廊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交大、东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发平台开展合作,目前拥有省级研发平台122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家、新型研发机构43个、国家级孵化器3个。江苏天泽智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万程说:“大走廊就像一块磁铁,不仅吸引了本地创新资源,还能帮我们对接全国乃至全世界更优秀的技术专家和团队。对企业的人才引进、技术合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2024年,徐州布局了“5+X”未来产业发展体系。竞逐未来产业,徐州高新区已在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依托云龙湖实验室科研团队,徐州高新区正在加快培育地下空间储油、储能、储废等未来产业,为徐州乃至更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在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国内首个原子级金属粉体产业化项目成功落地,把科学成果从“书架”搬到了“货架”,将在航空发动机叶片修补等领域产生重大应用;

——金刚石作为前沿材料,能加速半导体、精密仪器、生物医学行业协同发展,具有“万亿级”市场规模。博纳晶科精密材料科技(徐州)有限公司已经交付第一台化学气相淀积设备订单,将逐步研发金刚石在热学和半导体方向的新产品……

布局未来产业,徐州高新区正砥砺深耕。依托科创大走廊丰富的创新资源,徐州高新区加速布局前沿材料、第四代半导体、高端科学仪器、低空经济等产业赛道,集聚了120多个双创团队,具备氘代试剂、非晶合金、8英寸先进光刻胶等技术研发前沿基础,成为苏北唯一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


产业聚才:打造人才“强磁场”


在江苏晶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一根直径仅20微米,比头发丝还细的蓝宝石单晶光纤正从精密设备中缓缓成型。这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明星产品,也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中国智造”代表作,最大长度超过50米级。

2022年落户徐州高新区的晶英光电,仅用两年多的时间便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飞跃。公司法人代表王涛指着展厅里的产品陈列介绍:“这要归功于山东大学陶绪堂教授领衔的团队,陶教授20多年积累的晶体生产技术让我们少走了弯路,也让超细单晶光纤的技术攻关实现了关键性突破。”

牛津大学朱利安是国际光纤传感器知名专家,以前从未到过中国,却专程为单晶光纤研发来访徐州高新区。看到晶英光电10—100微米系列产品,他感叹地说:“这种单晶光纤的激光传输功率是传统产品的10倍,可用于医疗、核电、激光、工业传感器等领域,仅一个领域就能创造百亿市场。”2025年,晶英光电新增生产线达到10条,新增设备50台套,产值3年内将达到2亿元。

近年来,徐州高新区坚持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强发展,实施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和人才服务的有效举措,使徐州高新区形成人才“强磁场”,释放出强大的创新创业动能。目前,科创大走廊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19名,其中国内外院士、杰青、长江学者等领军人才87人,招引各类专业人才超2万人。

在湖畔焊接科技的厂房里,一台搅拌摩擦焊机器人样机正在进行最后调试。调试和定型完成后即可在国内外销售,目前国外客户已经订购2台,每台售价人民币300万元。公司创始人魏兴国感慨地说:“两年前,我还在英国焊接研究所工作呢。”

2023年,这位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博士在徐州高新区人才计划支持下,选择辞职回国创业。他带领团队研发出国内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焊接机器人,甫一亮相便获得市场订单。在推进企业融资服务方面,徐州高新区科技局协助湖畔焊接完成第一轮500万元融资,公司估值1亿元。

去年以来,徐州高新区深入实施“彭城英才计划”。常态化开展人才项目招引工作,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核心技术强、能够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项目落地。对接兰州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引进可控中子源发生器、芯流光模块、非晶软磁、原子级金属粉体制造等28个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

夜幕降临,科创大走廊的灯光次第亮起。人才与产业的“化学反应”,在这里创造无限可能……


服务升级:寻找营商“新商机”


在徐州高新区,服务企业的理念已经深深融入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日常行动中。“人人都是网格员、引才员、服务员”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服务企业的行动准则。通过线下走访和线上沟通,徐州高新区助力企业突破技术难关,同时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发现“新商机”。

一次走访调研徐州中液过滤技术有限公司的过程中,服务班组得知该企业已获得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配套过滤设备2亿元订单,急需扩产。服务班组迅速行动,积极协调,帮助企业获批土地40亩,投资2亿元新建滤油设备及油品检测设备研发制造基地。

在扩建项目过程中,中液过滤的总经理向徐州高新区引荐了中科尚昇新能源环卫车项目。服务专班第一时间带项目负责人到徐州看地选址,宣传优惠政策,最终吸引中科尚昇在徐州高新区落户,预计达产后年销售收入5亿元、税收约2000万元。

令人欣喜的是,该项目签约后,中科尚昇又引荐了华武集团新能源车辆、昆山芯信安等优质项目。每服务好一家企业,就可能带来一个产业链,这在徐州高新区屡见不鲜。通过服务企业、企业引荐,逐步形成了“服务—招引—再服务—再招引”的良性循环。

“政策吃不透、材料不会写、资源缺对接”,这是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普遍反映的三大痛点。为破解这些问题,徐州高新区经发局特别开展了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制造工厂申报专项服务,组建“政府专员+技术专家”服务专班,深入20家制造业企业提供定制化辅导。

深入企业工厂后,服务专班结合企业车间的实际情况展开现场诊断,对照申报要求梳理多项指标,筛选符合申报条件的智能场景,并为企业建立了“一企一档”动态台账。通过走访调研,服务团队还积极牵线搭桥,推动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在精准指导方面,经发局组织召开申报培训会,邀请省智能制造专家为企业进行申报材料预审。“通过集中培训和模拟答辩,可以更高效地帮企业完善申报方案,解决场景描述不专业、智改数据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徐州高新区经发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见证着徐州高新区的转型决心;由“跟跑”向“领跑”的蜕变,彰显着这片创新高地的非凡魄力。

攀高逐新,未来可期。站在新的坐标上,徐州高新区将在“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服务新质生产力质效”两个方面全面提升;同时深入落实市委赋予高新区“两高地一示范”定位要求,力争在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上、科技创新高地上、产城融合示范区上均实现新突破,为推动徐州扎实朝着万亿城市迈进勇挑大梁、多作贡献。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1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