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纵深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吴江开发区铺就发展进阶之路
【开栏的话】
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自2019年11月全域纳入示范区以来,吴江区锚定“一田三新”战略定位,全力以赴在示范区建设中走在最前列,切实当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江苏窗口、苏州窗口。值此示范区建设五周年之际,新华日报推出“示范窗口看吴江”专栏,全面展示吴江上下抢抓机遇,携手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发展新画卷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这是时代列出的考题。
2019年11月,吴江区全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担纲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手棋和突破口的使命和担当。
这是奋斗者共同书写的答卷。
作为吴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等叠加机遇,坚持项目为王、攀高逐新,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纵深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筑起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现代化新城区,在践行国家战略中勇挑大梁。
五年来,吴江开发区连续在国家级开发区考评中实现争先进位,2023年跃升至全国第19位,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进阶之路。
项目为王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历经30多年发展,目前,吴江开发区拥有千亿级电子信息、600亿级高端装备,以及300亿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发展产业是开发区与生俱来的使命,而项目招引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项目招引的持续进阶。吴江开发区已吸引近3000家优质工业生产型企业落户,包括以英格索兰、卡特彼勒等为代表的近20家“世界500强”,以依工、艾恩司为代表的150多家欧美企业,还拥有亨通光电、迈为科技、博众精工、明志科技等一批民营上市公司,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态势。
融入和服务示范区建设,吴江开发区坚持锚定项目大做文章。
7月26日,在上海虹桥举行的2024苏州吴江(上海)产业协同发展推介会暨跨境电商大会上,17个项目签约落户开发区,总投资41.52亿元,涵盖新能源、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等领域;
9月22日,总投资50亿元的绿控新能源商用车电驱动系统总部研发制造项目签约投产,总投资10亿元的青禾科技创业园二期项目开工;
10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吴江投资贸易洽谈会暨北京招商会上,吴江开发区签约24个项目,总投资122.5亿元……
今年以来,吴江开发区坚持项目为王,狠抓提速增效,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1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6个,新投产投用亿元以上项目16个,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位于吴江开发区云龙东路北侧的苏州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泛半导体装备项目施工现场,大型吊机长臂挥舞,工程运输车来往穿梭,一片繁忙景象。该项目于今年2月开工,总投资54亿元,目前正在加速建设中,将用于新一代异质结钙钛矿叠层电池研发和制造,完善新一代异质结电池产业生态链。
“迈为虽然起步较晚,但短短几年,已经在半导体领域‘生根’。”迈为股份市场经理张晶,家住上海嘉定,谈及为何选择迈为,她毫不犹豫地说看好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发展前景。从初创时6个人到如今6000多人,从成功研制国内首套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整线量产设备到双面微晶异质结高效电池技术,再到首款(干抛式)半导体晶圆研抛一体设备,迈为落户吴江开发区14年来,聚焦主业谋创新,不断推动先进国产技术走向世界。在今年8月《财富》杂志首度发布的“中国科技50强”榜单中,迈为股份成功上榜,系苏州唯一。
放眼吴江开发区,高业绩、高研发、高成长的“三高”项目比比皆是。目前,吴江开发区正加快打造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新”制造业集群,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开发区”。
产创深融
让新质生产力加速奔涌
10月22日,苹果公司首席运营官杰夫·威廉姆斯来到位于吴江开发区的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董事长吕绍林的陪同下参观了博众精工的设备高精尖展示中心,他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感到欣喜。自2010年起,博众精工便成为苹果公司的自动化设备供应商,逐步参与到苹果公司各产品线的总装、模组和前端零配件中,年均交付设备超万台。
何以赢得国际科技巨头青睐?“无疑是博众卓越的技术实力。”博众精工董事会秘书余军介绍,公司现拥有员工6000余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近30%。2023年企业营收突破48亿元,研发投入占比超10%。10多年来,无论从员工数量还是营收规模,博众都呈现出“几何级”增长,这背后凝聚着无数次的创新尝试与技术突破。
走进光伏背板龙头企业——苏州赛伍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研发人员正在把一段段胶带薄膜放置在不同的箱柜中进行检测。“这些薄膜并非普通胶带,而是具有不同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光伏、半导体、消费类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医疗健康等领域。”赛伍技术董事、副总经理陈洪野在一旁解释,眼前的箱子就是为了检测新材料的耐候、耐老化等性能。
“要想打破行业‘内卷’,实现差异化竞争,企业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自主专利。”陈洪野说。为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赛伍牵头组建了苏州市新能源高分子薄膜材料与关键技术创新联合体,涵盖苏州大学、安徽华晟、苏州精实、西典新能源等12家成员单位,开展持续性的技术攻关工作,推动成果产业化,有效带动新能源材料产业链上下游创新升级。
在前不久发布的2024年度苏州市创新联合体名单中,包括赛伍牵头组建的创新联合体在内,吴江开发区共新增市级创新联合体8家。而在2024年度苏州市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攻关拟立项项目公示中,吴江开发区有7个项目入选,占吴江区“半壁江山”。
从注重单一项目的发展前景到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强化项目招引,再到如今全力推动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投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吴江开发区在培育发展新动能上蹚出一条新路。数据显示,吴江开发区现拥有规上企业442家,其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3.7%,即超八成开发区规上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
在探索“产学研用”校地企合作新模式上,吴江开发区持续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清华汽研院落户吴江开发区12年来,已集聚2000多名高端技术人才,建成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成功孵化了近200家企业,并培育出一批高市场占有率的科技创新成果。
同时,吴江开发区还充分发挥科创策源地作用,让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遍地开花。如今,该区共有国家级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春风化雨
打造“近悦远来”营商环境
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把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在吴江开发区,转化的着眼点在于狠抓营商环境。
京杭大运河从这里穿流而过,千年古镇同里、综保区、科创园、现代农业、湿地生态、区域能源互联网示范区6张国家级名片在这里汇集。吴江开发区用好这6张名片,形成人才既能安居乐业,也能创新创业的良好营商环境。
2019年,青年创业者杨大伟与团队研发出我国第一套流延法质子膜生产线。从研发走向产业化,大规模资金哪里找?正当杨大伟一筹莫展之际,吴江开发区的吴江东运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其他私募基金、自然人向该项目投资2000万元。当年,杨大伟所创办的苏州科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首家通过吴江开发区“人才+项目+基金”项目落地评审机制落户的企业,而这套机制系全省首创。领军人才凭借质子膜生产技术,借助资本助力,实现人才、技术、资本“1+1+1>3”的效果,推动企业迅速步入发展“快车道”。
“从公司最初的注册、研发生产场地、启动经费、市场,到我本人以及团队的生活起居,以及后面发展起来后的融资、供地、扩建,地方政府都给了无微不至的关心。”苏州绿控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磊在新项目签约仪式上向吴江深情表白。绿控扎根吴江开发区13年来,不断创新突破,成功跻身国家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产业“第一阵列”,入选中国智能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100强榜单,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荣誉。
创新开设“无忧办”“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力推“拿地即开工”利企服务,实行“一窗式、一站式”人才事项办理……吴江开发区坚持全过程全链条服务理念,让创新创业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吴江开发区还以产业更新为抓手,全力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当地于2023年启动实施产业更新计划,大力推进工业上楼,计划三年内完成300万平方米工业厂房产业更新、新增200亿元工业投资、实现GDP增长100亿元。目前已启动实施更新29个项目,总投资约77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为科技人才项目孵化和产业项目入驻提供充足的优质载体支撑。
近者悦,远者来。目前,吴江开发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31家;集聚各类人才10万余名,其中高层次人才超1万名;自主培育市级及以上人才近270人、市级及以上创新团队6个,形成了高端人才不断集聚、创新浓度不断提升、产业发展不断上新的良好局面。
在长三角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吴江开发区犹如一颗璀璨明珠,以其雄厚的产业实力和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顶尖企业和人才纷至沓来。在这里,历史的沉淀与现代的脉动交相辉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共融互促,铺展出一幅欣欣向荣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