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

首页>地方频道>淮安>要闻

淮安市农业农村工作进中提质

作为农业大市,我市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稳压器”,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今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稳产保供,全力扛牢政治责任。全力以赴稳面积、提单产、保供给,巩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1-7月,全市生猪存栏153.2万头、出栏159.4万头,水产品总产20.65万吨,供应平稳充足。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亩产吨粮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新争取高标准农田项目34.34万亩。制定全市粮食单产提升实施意见,推进单产提升行动,明确提升目标、主推品种和技术路径,以绿色高质高效丰产片建设、大面积单产提升项目和高产竞赛为抓手,强化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带动面上增产。发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广示范基地技术支撑作用,基地对接200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应用示范,组织农民培训和现场观摩超3000人次。加强“新农人”、乡村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建立325名“新农人”培育对象信息库。

补链强链,全力提升产业质效。加快构建生态绿色、集群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塑产业结构、资源配置方式与价值实现机制,重点培育稻米、小龙虾、蔬菜、生猪、肉鸡、淡水鱼、螃蟹、食用菌等8条全产业链。紧盯经济发达、资本优势突出地区,瞄准行业头部企业,组织开展“1+7+N”系列招商活动,卫岗乳制品智能化生产、鲜淳一牧年存栏20000头奶牛、百斯特年产4万吨新淮扬特色预制菜等一批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签约。今年以来截至7月底,全市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农业项目分别为33个、28个,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58.9%、78%。今世缘酒业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至此,全市拥有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63家。聚焦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一体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保鲜仓储、运输销售等,形成较为齐全的产业链条。上半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营收326亿元,同比增长4.4%。

城乡统筹,全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以“三级先导”工程建设为抓手,注重片区化推进、组团式建设,加快形成点面结合、梯次推进、整体提升的良好态势。通过试点探索、集成推进,70个村获评第一批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结合村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247个村被确定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对象。精心编制培育片区和培育村分布图、发展规划及镇村国土空间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实用性村庄规划等,推进项目库建设。用好乡村公共空间确权成果,推动治理工作迭代升级、深化拓展。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获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开展“一清理两整治三分离五改善”行动,出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初步方案,制定工作导则,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富民强村,全力拓宽增收路径。出台《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方案》,鼓励村级党组织领办土地股份合作、产业发展、生产服务、劳务合作等类型的经营实体。持续推进村集体经济收入保险有序开展,截至7月底已投保520个村。组织开展“消费帮扶新春行动”,累计直接采购全市农副产品916.8万元,帮助销售1.42亿元。继续大力推进产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并重”,加大创业补贴和贷款贴息力度,截至7月底,累计发放小额信贷2.23万笔、7.81亿元,鼓励培育更多有能力、有意愿的“新农人”进村创业。在推动47个镇街继续实施乡村医疗互助试点基础上,今年新增5个试点镇街,截至7月底已累计补助1.2万人次、878.87万元,进一步减轻群众负担。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04元,同比增长7.5%,增幅全省第一。加强农村承包地管理改革,有序推进“小田变大田”试点工作,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在9个村开展试点约1万亩。依托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规范流转土地12.48万亩,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土地经营收益。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改革,探索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有效模式。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01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