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钱塘发展的“富矿”。
“听说你当上‘武林盟主’啦?”
这几天,浙江工商大学发展联络办公室(校友办)主任王忠华频频被问到这句话。大家口中的“盟主”,是指他的新身份:钱塘高校校友总部联盟第二届轮值负责人。
或许可以用两个“百”形容这个联盟:尽管“分舵”只有14个,成立仅3年,但联盟成员已达百万级,拉动的“校友经济”年营收更是高达百亿元级。
说起这个“高手云集”的“高校联盟”,其源头要归结到2021年3月成立于钱塘(新)区的钱塘科学城。成立3年来,这座“城”向遍布全球的钱塘校友们发出了哪些邀请?
从一纸项目书到一家企业
建好师生创业“第一站”
2000年初,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策,并最终拍板:浙江发展高教园区,以下沙为主,滨江、小和山为辅。
自2000年成立高教园区以来,钱塘已集聚14所高校、25万师生、培养了近百万名校友。学林街、学源街、文渊路、文泽路,仅从路名就可以看出整片区域的学术氛围。
打通“母校、校友、城市”三者的关系,形成三者共赢的新格局,一种蕴藏着巨大能量的商业文明油然兴起——校友经济。而作为省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如何把硬核的“钱塘造”与家门口的高校创新资源有机结合,结出产业转化的“硕果”?
校友经济,正是破局的一个重要发力点。
为此,钱塘科学城搭建“一核两圈三链”,其中的创业企业孵化链就是专为校友服务,建好师生创业“第一站”。比如,钱塘科学城携手高校共建有12个大学科技园、4个校友产业园,累计引育校友企业3000余家,每年吸引3.5万名大学生就业。比如2021年4月落地运营的浙江传媒学院产业园,近3年来已引进注册企业110余家、企业总营收达15亿元,带动就业1000余人。
捷诺飞生物、美迪凯光电、联川生物、沃镭智能、缦图摄影……这些耳熟能详的创新创业领军企业,也是区内高校校友的“作品”。
从手握一本项目书到管理一家企业,中国计量大学校友、杭州炫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对此感受颇深。“我们开始创业就是在母校的科技园内,政府还为我提供了5万元大学生创业补贴,支持公司走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张建表示。
从一座大学城到一个“创新圈”
构筑成果转化“首选地”
从2011年成立“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之一的杭州未来科技城,到去年全面启动建设杭州江南科学城,杭州打造“科学城”的步伐越走越快。
就在本月,杭州市召开创新深化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推进大会,在这条“攀登之路”上,集聚109个省部级重点科学、6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余个高能级科研平台的钱塘科学城理应成为“排头兵”。今年年初,钱塘(新)区召开区内高校负责人创新座谈会,双方达成共识,全力打造环大学城创新圈。由“城”到“圈”的探索,也意味着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通道将更加宽广。
比如,在近日公布的《2023浙江科技成果转化指数》报告中,钱塘位居全省第一梯队:构建“1+6+N”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成全市首个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综合体、引导全区86个创新产业园积极引进转化项目;连续6年推进“博士入企”活动,全年与高校相关的技术交易额达到6亿元。
浙江理工大学和卓尚服装(杭州)有限公司的“双向奔赴”,就是钱塘科学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力案例之一。截至2023年2月,校企之间共计立项合作项目28个,合作总经费超1500万元,成功助推技术成果从“象牙塔”走向市场。
针对14所高校的产业特色,钱塘科学城精心培育“一校一品”项目,继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等高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基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联合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全省科技成果拍卖会,助力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生根;由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牵头,在深圳、北京等国内主要城市建立钱塘高校联合校友会,吸引校友经济项目回归钱塘……
越来越多的精品项目,见证钱塘以“科学”之名再造“一座新城”,朝着校友经济的塔尖全速前进。